父母的這些精神獎勵,都會讓孩子感覺好好學習是一件好事情,取得好成績也是一件好事情,他就能繼續發揚刻苦精神,也會繼續努力學習。
精神獎勵也要講求“度”。
精神獎勵也是一種暗示心理,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暗示,會讓孩子感覺愉快。
但是,這樣的獎勵也是有一個適度原則的。
父母應該掌握好給予獎勵的標準和次數,若是標準太高,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努力看不到成效,他的學習興趣也會慢慢減少;若是標準太低,他又會很容易就能得到獎勵,這就失去了獎勵的作用;而若是獎勵的次數太多,還有可能會讓人自我膨脹,這將會導致孩子變得驕傲自滿,他就會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優秀了,所以不需要任何努力了;但若是次數太少,他又會覺得自己是不是沒有進步,他就可能會失去繼續努力的動力。
由此可見,父母在運用精神獎勵的時候,也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定,這種獎勵既要能肯定孩子學習的成果,又能讓孩子能夠不斷前進,父母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度。
千萬不要忘記獎勵美德。
上小學三年級的齊陽在學期期末的時候,被評為班上的“勞動標兵”。回家後他高興地將這一消息告訴了媽媽,滿以為媽媽會表揚他,誰想媽媽竟然一撇呢!”聽了媽媽的話,齊陽興奮的表情迅速消失了,他卷了獎狀默默地走回了自己的房間……“重智力、輕德育”的教育結果,勢必會讓孩子成為高分低能、心理不健康,甚至人格不健全的人。父母鼓勵孩子好好學習的同時,也千萬不能忽視對他的品德教育。比如事例中的媽媽,她完全可以說:“真不錯!以後我們要繼續努力啊!”對孩子美德的稱讚,也會促使他將美德繼續發揚下去的。
隻有擁有良好品德的人,他的努力學習才是有價值的,將來他才有可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他的未來也才有可能會成功。否則,一個沒有德行的人,即使他學得再多、學得再好,他也不會是個好人。看看社會上那些學生殺母、傷同學、虐待動物等事件,父母應該要能反思,重視孩子學習的同時,更要重視他的品德。而且當一個孩子品德好了以後,他的學習也自然就會好,這將是一個良性循環。
溝通箴言
獎勵孩子也是一門藝術,金錢物質等獎勵,隻會讓孩子為了得到獎勵,而去被動學習,還會增長孩子的物欲;但適當的精神獎勵,卻能讓孩子從內心愛上學習。所以,父母要善用“報酬效應”,要讓這一報酬真正起到激勵孩子的作用,而且這種激勵不僅僅是激勵學習,還要激勵他不斷發揚良好的品德。
“會玩兒,也是好事兒!”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允許他玩
在孩子還未進入學校的時候,他都是在玩中學知識的,他會覺得很快樂。而孩子一旦進入了學校,開始了係統的知識學習,他就再也不能在玩中學習了。
難道是有人給作了這樣一個規定嗎?說孩子進了學校後,絕對不能玩耍,必須要一本正經地坐下來抱著書一個字一個字地記下去?
10歲的兒子很聰明,但就是很貪玩。媽媽知道孩子愛玩,但她還是要求孩子必須學習要好。於是,每天兒子玩的時候就想:玩完了會不會被媽媽罵?今天的作業還沒寫完;而到了學習的時候,兒子又想:昨天和同學一起玩的那個坦克模型真有意思,要是今天也能玩就好了。於是,兒子玩的時候不能盡興,學的時候也是幹耗時間而沒有效率,玩不好也學不好。媽媽看到這種情況,很是著急……其實,這就是孩子不會玩的後果,再加上媽媽對學習的強調,才使得他既沒玩高興也沒在學習上有什麼建樹。因此,關鍵還是父母要積極對其進行教育,提高他的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但現在太多的孩子卻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父母總是說孩子:“整天就知道玩,一提學習就沒精神。”但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會一提學習就泄氣?有的父母就會說了:“那還用說?就是沒有學習精神,太貪玩。不好好管管是不行的。”這就錯了!
孩子其實很單純,對他不喜歡的事物他都會表現出厭倦,而對他感興趣的事物,即使沒有任何人去督促他,他也會很自覺地去努力研究、努力做好,甚至還會廢寢忘食。想必許多父母都看到過這樣的場景:當孩子喜歡打籃球的時候,他恨不得將所有時間都用來打籃球,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把球扔來扔去,也不管天氣多熱,也不管出了多少的汗。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對打籃球感興趣。假如孩子對學習也如打籃球這麼有興趣,那父母何愁他學習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