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愛玩的孩子就一定不好嗎?他就一定沒有什麼前途可言嗎?當然不是!微軟公司創始人之一比爾·蓋茨的起步,是從計算機編程開始的,而他對計算機的熱愛則是從中學起編寫遊戲程序開始的。看起來,比爾·蓋茨最初在做的事情是編程,但其實他編程的目的就是自己動手編寫遊戲,這個目的簡單而又明確,就是“玩”。他就這樣玩出了名堂,玩出了一家在個人計算與商業計算軟件、服務和互聯網技術方麵都是全球領導者的微軟公司。
由此可見,會玩也是一件好事,因為會玩的孩子非常有可能在他玩的那個領域做出成就來,所以父母就不要再粗暴幹涉孩子的玩耍了吧!
讓孩子既要學習,又要會玩兒,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不要動輒就訓斥孩子“愛玩”。
孩子玩的時候,沒準兒就是在開發他的天賦,也沒準兒就是在發展他的興趣。父母又不能讀透孩子的思想,又如何知道孩子的“玩”隻是傻玩兒呢?
所以,父母不要動輒就訓斥孩子愛玩,要能有一雙會細致觀察的眼睛,要能看得到他行為的真正目的。父母可以和孩子多交流,了解他的想法,了解他行為的真正意圖,適時給予幫助和引導,讓他在玩的同時也能夠學到知識。
別給孩子的學習規定硬性的指標。
父母喜歡對孩子說這樣的話:“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一定要考一個好成績,將來你才能有出息。”要不就是直接給孩子訂一個目標,讓孩子必須達到某一個高度。父母的期望都是好的,但若是總用這樣的期望來教育孩子,就會給他帶來極大的壓力。
一位教育家曾這樣說:“什麼是負擔?他不喜歡的事情,你叫他做1分鍾,這就是負擔;他喜歡幹的事情,幹到廢寢忘食,也不是負擔。”放到孩子學習這件事上來說,就是當父母讓孩子為了某個目的而去學習的時候,他對它的興趣就會大大減少。在孩子看來,這樣的學習就是一件苦差事,學習好比在做苦役。而且,他還有可能將學習理解為“為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一旦目的達到了,那麼學習也就不再重要了。這樣一來,他將徹底曲解學習的根本意義。
所以,若是父母想要孩子將玩的勁頭用在學習上,就最好不要給孩子的學習規定什麼硬性的指標,什麼考到第幾名,什麼要考多少分,隻要孩子努力了,還有什麼比快樂學到知識更重要呢?
要給孩子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
無論做什麼事情,在心情放鬆的狀態下,都會做得最好,也會完成得迅速而完美。其實孩子的學習也是一樣的。
有一些父母,總是在猛抓孩子的學習,恨不得每分每秒都不放過。他們會在孩子身邊像看守一樣盯著他學習,他們也會時刻“惦記”著他是不是英語單詞還沒背、數學練習還沒寫,他們甚至覺得孩子不能有玩耍的時間,“有那工夫多寫篇作文多好”。在這樣緊張的環境下,孩子都被壓得透不過氣來,最後直接導致他對學習產生排斥,甚至厭煩的心理。
所以,父母要盡量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下學習,比如不要陪(實際是監視)著他寫作業,不要總詢問他有關學習的事情,讓他自己合理安排學習與玩耍的時間,等等。父母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能成長為愛迪生,也不是所有人將來都必須要做愛因斯坦。讓孩子能自由地吸收知識,讓他能擁有快樂幸福的人生,這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剝奪孩子玩耍的權利。
一個上小學五年級的男孩,媽媽在他小時候就教育他要認真學習,不能玩耍。在媽媽的教導下,這個男孩的學習成績果然很優秀。
但有一天,男孩卻對媽媽說:“我不想上學了,在學校裏我一個朋友都沒有。”媽媽驚訝地說:“你可以去找同學們呀?”但男孩搖了搖頭說:“他們不是打乒乓球就是下跳棋,但是我都不會。我去了他們都覺得我玩不好。”媽媽聽後,忽然沉默了,她也發現,最近兒子變得越來越內向,甚至沒有一點兒男子漢的味道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遊戲是為兒童提供充分刺激的最有效的活動。”
這位媽媽在孩子小的時候剝奪了他玩耍的權利,這才是導致他沒有朋友、不能和同學正常交往的直接原因。
所以,父母要吸取這個教訓,在孩子應該玩的時候,放手讓他去玩。孩子可以從玩耍中學到許多東西,如創造力、應對能力、合作能力,等等;玩耍中孩子還能鍛煉身體,促進大腦和身體的發育;最重要的是,玩耍可以給孩子的童年留下快樂的回憶。如果孩子小的時候缺失了這項活動,那麼他的損失將是不可估量的。
可以從玩中培養孩子的自信。
孩子一旦擁有了自信心,他再麵對一些事情的時候,就會顯得輕鬆許多。而對於父母來說,教育孩子的一項重要任務並不是要提高他的學習成績,而是幫助他培養起足夠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