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考試,兒子的成績依然隻是中等水平,當他回家後把成績冊拿給媽媽看時,媽媽卻還一如既往地說:“你挺聰明的,隻要努力……”
“媽媽!”兒子突然打斷了母親的話,“我不聰明,要不我怎麼考不出好成績呢?”母親聽到兒子的這句話,突然愣住了……的確,就如這位母親所了解的,現在“賞識教育”很是流行,很多父母都學會了賞識孩子。但也有一部分父母卻奇怪地發現,他們對孩子的賞識卻沒起到任何作用,有時候甚至會起到反作用。其實,這些父母都是隻注重了“賞”,卻忽略了“識”。
賞識教育,應該是“先識而後賞”的,父母必須先要看得到孩子的努力,看得到孩子的勤奮,知曉孩子努力的成果,以及他確切的優點。對他勤奮的賞識,才能讓孩子明確自己進步的方向。
事實上,像“聰明”這樣的空泛的誇獎,誇的都是孩子的先天資質。長期接受這樣誇獎的孩子,就有可能會將“聰明”當成自己的固有資本,從而不再去積極努力地完善自我。
而且,這樣的表揚因為沒有確切的目標,如果長時間如此表揚,也很容易讓孩子認為父母是虛偽的。這種沒有實際內容的誇獎在他看來,就是父母對他不重視的表現。如此一來,也將不利於親子間的交流溝通。
所以,若想要孩子有更大的進步與發展,父母對待孩子的奮鬥成果,一定要誇獎他的努力,一定要賞識他的勤奮,這才是正確的激勵方法。
孩子都願意聽人誇獎,但這誇獎也必須要誇對地方,父母具體應該如何做呢?
不要過分注重孩子的先天優勢。
生來就顯得漂亮的孩子,得益於父母的美麗遺傳;高大壯實的孩子,同樣與父母的體格脫不開幹係;而看上去明顯聰明的孩子,也取決於父母的良好基因,可以說,這些都是孩子的先天優勢,這些與他實際的個人表現是完全沒有關係的。
有人曾做過這樣一組實驗,實驗人員將一些孩子分成兩組,他們對其中一組孩子說:“你們能答對8道題,你們真聰明啊!”而他們對另一組的孩子卻說:
“你們答對了8道題,可見你們確實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接著,實驗人員給這些孩子兩種任務讓他們自己選擇。這兩種任務一種是完成任務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差錯,但是最終卻能從任務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所有人都有把握能夠做得非常好的。
結果,被誇獎聰明的孩子中,有70%的孩子選擇了第二種,因為他們不想冒風險出差錯;而被誇獎付出努力的孩子中,有90%則選擇了第一種,他們想要繼續挑戰自己。
總是被誇獎聰明的孩子會得出錯誤的結論:他們把取得好成績與腦子聰明畫等號,而一旦受到挫折,就很可能斷定自己並不聰明,隨後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而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則會很願意接受新挑戰,因為他會一直努力下去,那麼他就有可能戰勝一些看似“不可能”戰勝的困難。
父母誇獎孩子聰明,在思想還不成熟的孩子看來,他會認為聰明是自己的一種本領。一旦孩子有了這樣的認知,他有可能就會將其當成驕傲的資本,甚至他還會去嘲笑原本並不太聰明的孩子,這樣一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將受到影響。所以,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不要過分注重他的天生優勢,要讓孩子能有一個平和的心態。
對孩子的誇獎要發自內心。
父母的誇獎,尤其是誇獎孩子的勤奮,一定要能發自內心,隻有真誠的誇獎之聲才能打動孩子的心,才能使他有所感觸。
有位母親經常打兒子,忽然有一天她對正在吃飯的兒子說:“兒子太好了!
你真棒!你是最聰明的!”兒子聽後卻說:“媽,你今天沒事吧?夢話睡覺的時候再說。”
還有一位母親經常誇獎女兒畫畫好看,而且每次都是女兒剛拿出畫來,母親就立刻不假思索地說:“啊!我女兒畫得真漂亮!”但後來,母親再這樣說的時候,女兒卻不高興了:“是,在你眼裏什麼都好看,你到底仔細看了沒有?”
類似這兩位母親做的事情,許多父母可能也做過。對孩子的誇獎總是突然就冒出來,而且內容還經常沒有什麼實際意義,這樣的誇獎自然起不到“賞識教育”的效果。試想,若是第一位母親再多與孩子溝通一下,不以打罵來解決問題,而是多發現孩子的點滴長處,然後再去誇獎他;第二位母親如果能仔細欣賞孩子的畫,用中肯的態度去對待,誇獎的同時也給出小小的建議。這樣發自內心的誇獎,才是孩子最想要的,也是他最需要的。
鼓勵孩子將好行為繼續保持下去。
類似於勤奮這樣的良好行為,是值得長久保持下去的一種狀態。比如,對於孩子來說,不隻是當學生的時候需要勤奮,就算將來進入了社會,勤奮依然是事業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石。而且,孩子若是能將一些良好的行為保持一生,那也將會對他的人生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