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讓不聽話的孩子聽話(1)(1 / 3)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一個感觸: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不配合。儒家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也就是說,凡是遇到了不順利,一定要找自己的原因,不要向外找。教育孩子,也是這個道理。父母對孩子說話時,如果是有智慧的,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是能打動孩子心靈的,孩子一定會配合父母。父母說對了,這才是關鍵。

“你做得不錯。不過如果我是你,我會這樣做。”

尋找孩子的正向特質,用讚美的方式教導他

哪怕天下所有人最後都看不起我們的孩子,我們做父母的也應該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稱頌他、讚美他,為他感到自豪,這是每個孩子的成才之本。”這是一位聾啞孩子的父親周弘老師曾說過的話。

仔細體會這句話,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像運動員一樣,每一個小進步都需要父母的喝彩和掌聲,他才會發揮出更多的能量。可以說,父母的鼓勵和讚美是孩子前進的動力。

但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太過關注於孩子身上的缺點,而忽視了他的優點。麵對犯錯誤或做得不好的孩子,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責罰。殊不知這種方式不僅會打消孩子的自信心,也會使親子間的關係越來越僵化。

12歲的天恒非常聰明,但是學習不努力,成績一直很差。為此,媽媽沒少批評他不用功,可是沒有起到什麼效果。

一次,爸爸心血來潮和他打籃球,結果爸爸輸得很慘。爸爸誇道:“你籃球怎麼打得這麼好?我怎麼才發現呢!”天恒得意地說:“這沒什麼,我每天放學後,都要和同學打一會兒,打得多了自然就打好了。

爸爸鼓勵他說:

“對,勤學苦練這是主要原因。這也說明你眼快手快、腦子聰明啊!”天恒聽完,笑得更得意了。爸爸趁勢補充道:“如果你能把這個聰明的腦袋瓜兒用在學習上,而且像打籃球一樣努力的話,你的學習也一定沒問題。”

一段時間以後,爸爸的“預言”應驗了。

天恒的學習成績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聽到好話後會很開心,孩子也不例外。爸爸從天恒的優點出發,再指出他的缺點,同時指出他應該努力的方向。對他說的一番話中有讚美,但更多的是信任。也就是說,要找到孩子的正向特質,用讚美加信任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導。

但一些父母認為表揚會讓孩子驕傲,隻有坦率地指出他的缺點才能讓他進步。其實,不論批評還是表揚隻要適度,都可以對孩子起到激勵的作用。

中央電視台兒童節目主持人鞠萍就善用賞識的方法教育兒子。但她知道讚美是一門藝術,掌握得好可以讓孩子發揚優點,但不好可能會讓他產生自滿情緒。於是,她通過看書、上互聯網,學習中外先進家庭教育的教子方法。她最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就是:“嗯,你做得不錯。不過如果我是你的話,我會這樣做……”說完,還把原因解釋給兒子聽。

鞠萍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肯定了孩子的努力和勞動成果,也讓他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建議和方法。可見,這種方式才是真正做到了親子間的溝通。

每個孩子都是未經加工的鑽石,父母要想讓這顆鑽石散發出璀璨的光芒,就要靠表揚和讚美來磨製。

做父母的應該讓孩子知道“我是優秀的,我可以”,但同時也應該讓他知道“我有進步的空間,可以做得更好,做得更棒”,這才是父母讚美孩子的真正目的。

可是,漂亮的話也要看父母怎麼說,才會起到更好的作用。

那麼,在生活中,父母應該怎樣用讚美的方式糾正孩子的行為呢?

要把握好場合與時機。

在運用這種方法時,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場合和時機,千萬不要讓孩子感覺到:“爸爸表麵上是在稱讚我,實際上是批評我。”給孩子留下這種虛偽的感覺就適得其反了。

可見,用讚美的方式批評孩子是一門藝術,而且要尋找一個輕鬆愉快的氛圍,真心地讚美他,他才會在父母的鼓勵聲中找到方向和動力。

發自內心地讚美孩子。

讚美孩子絕對不是隻說“你真棒”或豎起大拇指這麼簡單,一定是父母發自內心地讚美才能起到鼓勵的作用。否則一句突如其來的“你真棒”會讓孩子感到很奇怪,不會對親子關係的改善起到任何作用。而且如果父母不是從心底裏賞識孩子,隻是表麵上敷衍他,他會感到父母的行為很假。

還有一些父母喜歡用“做得不錯”、“還行”肯定孩子的努力,父母言下之意是“做得很好,但不可以驕傲,還可以做得更好”,但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多少有些敷衍的成分。

其實,父母除了用語言表揚孩子外,還要切身體會孩子的心情,分享他的喜悅“你會整理房間了,真為你感到高興”,孩子才能真正感覺到父母的賞識。

用讚美來暗示孩子的缺點。

孩子不是完美無缺的,他身上也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一味地批評隻會打消孩子做事的積極性,那麼父母不妨用讚美的方式指出孩子的缺點。

6歲的濤濤很頑皮,在幼兒園經常欺負小朋友,但是他也很熱心,經常替同伴打抱不平。為此,媽媽經常誇他:“濤濤是個正義的小勇士,總是熱心地幫助小同伴。”濤濤聽了,自然很高興。每次說完這句話,媽媽都還會附加一句:“如果平時能讓著小同學,和同伴再謙讓一下,那就更好了。”漸漸地,濤濤變得懂事了,不再欺負小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