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讓不聽話的孩子聽話(1)(2 / 3)

媽媽把濤濤的批評包含在對他的讚美和肯定中,從而讓他自己改正錯誤。每位父母都應該學習這種方式,試著在讚美聲中暗示孩子的缺點,然後慢慢等待孩子自己轉變,這要比批評、指責的效果更好,孩子也會在父母的寬容和讚美中更願意溝通。

在表揚中加入對孩子的期望。

一些父母喜歡對孩子說“你做得很棒”、“你真是太厲害了”,這些話雖然在短時間內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他通常情況下不知道哪些地方還可以做得更好,或者朝著哪個方向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因此,父母在表揚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對他好的行為作出客觀、具體的描述,比如“你把碗洗得很幹淨,你進步了”、“這次語文成績提高了10分,繼續加油”,而不是“幹得真棒”、“你真厲害”、“這次考得不錯”,等等模棱兩可的表達。

同時,父母還可以在讚美聲中表達對孩子的期望,如“是的,你這次語文成績有進步,但媽媽相信以你的實力,還可以考得更好”。總之,父母不要給予孩子過多的評價,而是實事求是地“報道”,讓他自己作客觀的評價。

慎用“最”讚美孩子。

一些父母喜歡用“最好”、“最聰明”誇獎孩子,以增加他的自信。可是經常用“最”來誇獎他,很容易讓他形成目中無人的傲慢心態。所以,父母要謹慎使用“最”來表揚孩子。

11歲的晶晶學習成績很好,一直是在媽媽、老師的表揚和肯定聲中長大的,自信但不自負,為人很謙和。媽媽表揚她的標準不是分數,而是綜合成績的“含金量”、進步程度、努力程度,對她進行客觀的評價。而且媽媽從不用“最優秀”、“最棒”誇獎她,而是肯定她的同時,鼓勵她多向其他同學學習。

媽媽從分數的真實度、努力程度等多個方麵給晶晶一個客觀的評價,而且從不用“最”表揚她,而是鼓勵她多向其他優秀的同學學習。所以,優秀的晶晶很謙和。

父母表揚孩子的時候慎用“最”,同時當眾表揚孩子的時候也要謹慎,不要試圖用他人的不足反襯出孩子的優點,避免讓他產生高人一等的傲慢心理。

溝通箴言

在生活中,父母給予孩子正麵的評價,他就越變越好;給予他負麵的評價,他也一樣會踐行這種負麵評價。所以,為了讓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走,不論他成功還是失敗,父母都要讚美他,相信他的能力,相信他可以做得更好,並用鼓勵的方式,樹立他的信心。同時,話語中要包含對孩子的期望,從而達到溝通的真正目的。

“你選擇倒垃圾,還是洗碗?”

不要命令孩子,而是要給他提供選擇項

你給我聽著”、“你必須……”這類帶有警告、責備或者諷刺意味的話語是許多父母經常使用的。這種居高臨下的命令式語氣偶爾使用能改變孩子的行為,但用得多了會導致親子間的關係越來越差。

相反,如果父母用“你是倒垃圾,還是洗碗”商量式的口吻和孩子說話,讓孩子有選擇的權利,不僅能讓孩子愉快地接受父母的建議,也不會讓他產生逆反情緒而和父母作對。

一位媽媽洗了一盤蘋果,拿到5歲的女兒麵前,說:“來,拿一個。”女孩拿起一個蘋果放下去了,又拿一個又放下去了,這樣挑來挑去,幾乎把每一個都拿遍了。媽媽見了很生氣,拿起一個,說:“就吃這個。”女兒撅著嘴,不情願地接了過去。

這位媽媽的出發點可能是嫌棄孩子東挑西揀的不禮貌。但是,父母仔細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買菜的時候,也喜歡自己挑;買衣服的時候,也喜歡東摸西看的。可是,我們怎麼要求孩子呢?“不能那樣,不能這樣”、“給你什麼就拿什麼”,這樣是不是對孩子有些不公平呢?要想不讓孩子太挑剔,就洗兩個蘋果,讓她二選一就好了。

7歲的金梁周末和小夥伴們在家玩,弄得家裏亂七八糟的。媽媽看見了,有點生氣,但是還是忍住了。等小夥伴們走後,媽媽讓金梁收拾房間,可是金梁卻看起了電視,而且看得很投入。於是,媽媽走到電視機前,手放在電視機按鈕上,說:“你是選擇不看電視呢?還是把玩具收拾好了,再看電視呢?”金梁想了想,轉身收拾玩具去了。

當金梁把家裏搞得亂糟糟,又不主動收拾時,媽媽沒有強迫他收拾,也沒有強行關掉電視,而是給他選擇的餘地。雖然結果是一樣的,金梁要是不收拾玩具就沒有電視可看,但是媽媽給他選擇的餘地,讓他知道他能不能看電視的決定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裏。那麼,他會權衡利弊,從而作出正確的選擇。

父母給孩子提供選擇很重要,孩子會慢慢在選擇中學會思考、作決定,他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體會成就感。而父母既支持了孩子獨立自主的需求,也維護了他的尊嚴,何樂而不為呢?因此,當父母希望孩子做什麼的時候,不妨給他選擇的權利,讓他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用選擇的方式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

一位媽媽希望培養7歲的女兒做家務活兒的能力。一天晚飯後,媽媽對著爸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