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讓不聽話的孩子聽話(2)(1 / 3)

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不外乎疾言厲色、心平氣和、風趣幽默三種。不論哪一種教育方式,目的都是希望糾正孩子的壞行為,讓他養成好的習慣。可是不同的方式卻換來了不同的教育效果。最初,媽媽嚴厲的態度並沒有對佳佳起到任何作用。相反,幽默的語言觸動了孩子的天性,使她的心靈中留下了不滅的印記,時刻警示自己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一位父親同樣用幽默的方式讓8歲的女兒養成了每天削鉛筆的好習慣。

一次,女兒弄丟了筆袋。父親並沒有責罰她,而是給她買了新的文具,對她說:“你看,筆袋裏裝了那麼多東西,它一定是累了,竟然躲著主人睡著了。所以,你以後收拾書包大哥的時候,不要忘記招呼筆袋小弟弟。而且你應該經常檢查一下你的鉛筆長矛,使它們更鋒利。”女兒聽了,明白了爸爸的意思,拿出轉筆刀削起了鉛筆。

從此,她再也沒有丟過筆袋,還養成了每天削鉛筆的習慣。

父母用幽默的方式和孩子交流,不僅能衝淡因為矛盾加劇而引起的緊張關係,孩子的毛病也很容易在幽默的氛圍中改正過來。此外,父母的幽默感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幽默,提高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拓展他的思維。

幽默表麵上是一種教育手段,但實際上貫穿的是一種樂觀精神。在教育孩子時,如果父母能夠“寓教於樂”,再頑皮、固執的孩子也會有所轉變。父母可要記得運用啊!

在生活中,父母如何增加幽默細胞,增進親子間的關係呢?

善於營造幽默的家庭氛圍。

父母的幽默是孩子快樂的源泉,它可以零零星星地散落在生活的細節中,使整個家庭氛圍變得輕鬆愉悅。

12歲的強強和爸爸媽媽一起吃晚飯。強強指著爸爸手邊的紙巾說:“爸爸,遞給我一張紙巾。”隻見爸爸抽出一張紙來,拿在手裏在空中揮動了一圈,說:

“兒子,‘聖紙’到!”話音剛落,全家人的笑聲就“響”了起來。

遞紙巾這樣的小事,爸爸都能通過幽默的方式表達出來,使得家庭氛圍頓時變得和諧起來。可見,幽默可以無處不在。

父母不妨放下手頭的家務和工作,抽出時間和孩子“胡說八道”或者“胡作非為”一回,讓他感受父母無形的愛。同時,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共讀一本書,針對同樣的話題展開討論,增加交流的機會。此外,“侃大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用幽默生動的語言解釋孩子的為什麼。

每個孩子都喜歡問“為什麼”,父母在回答難以解釋的問題時,有的回答是具體生動的,有的是模棱兩可的。但隻要是富有情緒、幽默的語言,孩子就會接受得更快,也更容易理解。

7歲的伊凡第一次和媽媽坐火車,興奮極了。在火車裏,伊凡好奇地問:“媽媽,為什麼火車要冒煙呢?”媽媽笑著說:“它就和我們人一樣,人要吃飯、喝水,運動過後,不要的東西就變成便便和尿。火車也一樣,吃過汽油後,經過運動,要把消耗後的汽油排出來,它冒煙就和你‘尿尿’是一樣的。”伊凡聽了,捂著嘴笑,說:“火車真沒羞。”

試想如果媽媽從火車原理的角度給伊凡解釋火車冒煙的現象,一定會使她感到枯燥乏味、難以理解,溝通也很有可能就到此為止了。但媽媽卻將火車比喻成“人”,通過形象的描述使孩子更容易理解。

麵對孩子許許多多的為什麼,父母可以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不同理解力,為孩子解答。當然,風趣幽默的回答更能和孩子產生共鳴。

給孩子講一些幽默的小故事。

一天,文文家裏來了一位漂亮的阿姨。11歲的她對阿姨說:“您看起來很年輕。”阿姨聽了問:“怎麼個年輕法?”文文興奮地說:“從正麵看您像我姐姐,從背影看,您很像我同學。”

原來,前幾天,媽媽給她講了蕭伯納的故事。蕭伯納猜測一位中年婦人的年齡:“看您潔白的牙齒,您隻有18歲;蓬鬆時尚的發型,您不會超過19歲;纖細的腰圍和塗滿胭脂的臉龐,頂多隻有14歲吧!”中年婦女很高興,問:“我到底多少歲?”蕭伯納說:“把剛才的幾個數加起來就是您的年齡了!”

文文聽了這一段話就把它記下來,把前半部分改編了一下,用在了這個場合。這位阿姨聽了她的評價,自然很高興。

其實,有些幽默的語言和笑話,孩子聽多了,自然也就能模仿了。就像文文那樣,將幽默的語言運用得恰到好處。

在生活中,父母不妨多給孩子講一些幽默小故事,並配合滑稽的表情和動作,和他互動溝通。當然,父母選擇的內容一定要積極向上,符合孩子的年齡。

用幽默的方式說出感受。

父母心煩或心情不好的時候,不喜歡孩子打擾,可是有時孩子看不懂父母的表情,一不小心某些行為可能就超出了父母忍耐的極限。其實,明智的父母在這之前就應該提醒孩子“我現在很忙,沒時間陪你玩。晚飯後,我再給你講故事”、“現在別來招惹媽媽,媽媽這會兒心情很糟糕,很容易被惹怒,但跟你沒關係”。

一位媽媽脾氣很壞,常常為對兒子發火而感到後悔。於是,這位媽媽決定以兒子能接受的方式,說出她的感受。

一天,媽媽催促兒子去睡覺,說了好多遍,兒子都無動於衷。這時,媽媽說:“我現在的耐心和蘋果一樣大。”兒子看了媽媽一眼,笑了笑,繼續看電視。媽媽繼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