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讓不聽話的孩子聽話(2)(2 / 3)

“現在,我的耐心和櫻桃一樣大。”兒子還是不動。最後,媽媽大聲宣布:“我現在的耐心隻剩芝麻那麼小了,你最好在它消失之前把電視關掉,上床睡覺。”

兒子聽了,關掉電視,跑回了房間。

漸漸地,兒子接受了媽媽的表達方式。一天,晚上睡覺之前,兒子爬上媽媽的床說:“媽媽,您現在的耐心是多大,可不可以給我講一個故事?”

在生活中,有些孩子非常敏感,可能接受不了父母諸如“那樣做,我不高興”、“你很煩”的表達方式。那麼,父母不妨借鑒幽默的表達方式。當孩子得到尊重後,他也自然會尊重父母的感受,也就不用在父母的責罵聲中生活了。

用幽默的方式提醒孩子。

一位媽媽為了促使10歲的兒子自願打掃房間,說:“你的房間有異味,是不是有恐龍骨頭埋在這裏啊?”兒子抿著嘴笑了笑,說:“媽媽一定是聞錯了。”

說完,趕緊把房間收拾得整整齊齊。

過了一段時間,兒子的房間又亂了,媽媽又換了一種表達方式,說:“如果你再不收拾房間,小區的清潔辦公室就要搬到你這裏來了啊!”兒子很不好意思,主動地收拾房間去了。

經過兩次提醒,兒子徹底改掉了不收拾房間的壞習慣。

其實,幽默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扮個鬼臉,或用怪腔調和孩子說話,等等。當某一種方法不起作用了,父母可以換一種其他方式,例如,比賽誰收拾房間更快,模仿房間的聲音與孩子對話,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溝通箴言

幽默可以緩和親子間的關係,但運用不當也會傷害孩子的心靈。因此,父母要把握幽默的“度”,如果把幽默變成冷嘲熱諷就違背了教育的初衷了,因此,幽默的語言裏一定不能含有對孩子警告、諷刺的意味。此外,父母還要注意幽默的高雅性,給孩子正確的行為示範。

“媽媽(爸爸)相信你,一定會改正的!”

引導孩子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

誰都會犯錯誤,可是並不是誰犯了錯誤之後都會主動承認並及時改正的。孩子也是如此。

讓孩子改正錯誤比承認錯誤難得多。因為後者隻是在思想上達成一種認識,而前者卻是實實在在的行為習慣的改變。父母平時都用什麼方式指導孩子改正錯誤呢?

威脅是一種非常普遍、常見的方式,父母說:“你再犯錯,我就……”說教是另外一種常見方式,父母常說:“你是好孩子,好孩子是不能這樣做的,你要……”

威脅造成恐懼,一旦孩子再次犯錯,他的第一個念頭肯定是--“不能讓媽媽(爸爸)知道,不然就慘了!”這種想法恰恰就是撒謊的前兆。而說教呢,這種方式沒有大問題,但是想讓孩子聽進去並真的相信,很難。一旦孩子開始厭煩,那麼說教就會失去效果。

用這兩種方式督促孩子改正錯誤,最後都會導致孩子變得冷漠。父母和孩子心靈之間的距離一旦拉大,那麼再和孩子溝通就很難了。

與孩子溝通,雖然也是要父母去說,但是卻與上麵兩種說法不同。

以上說法都帶有一定的強製性,威脅不用說了,而說教也是試圖將父母的觀念灌輸給孩子,讓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情。一旦溝通帶有強製的色彩,孩子就會不太容易接受了。

麵對孩子的錯誤,有智慧的父母會說:“媽媽(爸爸)相信你,一定會改正的!”這句話中包含了對孩子的信任和接納。使用這種說法時,父母沒有強製孩子去改錯,而是將自主權交給他,讓他自己“看著辦”。信任是對人的一種尊重,這種力量會促使人做出最好的行為。有一句話說得好:“不能辜負你對我的信任。”

於是,促使孩子行為改變的力量從父母的強製轉變為孩子內心的自我約束。

媽媽有事外出,10歲的曉夢留在了家裏,媽媽臨走的時候囑咐:“曉夢,要先寫作業,寫完作業把自己的衣服洗幹淨。”曉夢寫了一會兒作業,忽然想看電視。她猶豫了一下,覺得媽媽應該不會知道,於是打開電視機看了起來。等到曉夢再開始寫作業時,已經是中午了。

曉夢擔心媽媽回來發現她沒寫作業責怪她,於是趕緊洗起衣服來。媽媽回來後,曉夢說:“我看天氣好,於是先洗了衣服。開始寫作業的時間晚了點,還沒寫完。”媽媽說:“沒關係,現在抓緊時間寫吧!”可是,當媽媽收拾屋子時,卻發現電視機還是熱的。

媽媽沒有訓斥曉夢,而是對她說:“媽媽知道你上午看電視了,所以才沒寫完作業。不過你對媽媽撒謊不是錯上加錯嗎?這次就這樣吧,媽媽相信你一定會改正的。”

曉夢聽了媽媽的話覺得十分愧疚。第二天,當她又一次想打開電視機時,想起媽媽說的話,她的手縮了回來,回到房間乖乖地寫作業去了。

把錯誤指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改。父母的寬容和信任會引發孩子的內疚和悔過心理,這也是孩子改正錯誤的動力所在。

那麼,父母在生活中要怎樣引導孩子改正錯誤呢?

要從內心深處接納孩子。

不管孩子犯了什麼錯誤,父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接納孩子,千萬不要說類似的話:“我沒有你這樣的孩子!”“你怎麼這麼不爭氣!”“你怎麼這麼沒出息!”“不偷東西你會死啊?”“除了打架你還會不會幹別的了?”因為這些話中帶有一種貶低、排斥的消極情緒,這種情緒隻能讓溝通戛然而止,變成父母單方麵對孩子的辱罵和責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