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讓不聽話的孩子聽話(2)(3 / 3)

8歲的玲玲在一家商店偷拿了一件小飾品,媽媽知道後十分痛心,說:“你怎麼小小年紀就不學好呢?現在就偷東西,將來還了得!”爸爸也覺得要好好教訓玲玲,夫妻二人訓斥了玲玲半個小時。當然,也沒讓玲玲吃晚飯。晚上睡覺時,媽媽聽見了哭泣聲,推開玲玲的房門,發現玲玲蜷在床腳,哭得好傷心。

媽媽也是為了讓玲玲改正錯誤,可是這種過於粗暴的教育方式卻深深地傷害了孩子的心靈。這次經曆難免不會成為玲玲心中的一塊陰影。

父母這種責罵孩子的方式,造成了孩子的痛苦,剝奪了孩子反省自己錯誤的權利。

而孩子沒有反省,也就沒有真正地悔過。

父母最好以一種積極的心態來看待孩子所犯的錯誤。不怕犯錯,能改就是好樣的。父母要向改正錯誤的方向去引導孩子,比如說:“雖然你犯了錯,但是隻要你能改掉,就是個好孩子。”或者“媽媽知道你喜歡那件小飾品,但是拿商店裏的東西是要付錢的。你不是還有零用錢嗎?下次看到喜歡的東西知道該怎麼辦了嗎?”

好話要用在“刀刃”上。

不管多麼有用的話,一旦成為“老生常談”,便失去了它教化人心的力量。

父母的言辭也是如此。如果父母每天都說:“我信任你,相信你一定會改。”那麼久而久之,孩子也將這句話當做一句無關緊要的口頭禪了。

所以,說這句話時最好說在點子上。當孩子因為犯了錯窘迫不安時,父母的一句話往往能讓孩子放鬆下來。重要的話隻說一次,孩子的印象反而會更加深刻。

9歲的小雨偷拿了同學的一隻電動玩具狗,同學發現後報告了老師,而老師通知了小雨的爸爸。在和老師聊完後,爸爸帶著小雨回家。此時小雨的心情十分不安,內疚、羞愧、焦慮,他擔心回到家後會遭到爸爸的打罵。

就在快要進門的時候,小雨哭了出來:“爸爸我錯了,我不該偷同學的玩具狗……”爸爸扶住小雨的肩膀,蹲下來,看著小雨的眼睛說道:“嗯。爸爸知道你是個好孩子。爸爸相信你一定會改的。”“爸爸……”小雨止住了哭泣,說道:“一定,我一定會改的。”

就在孩子情感決堤的瞬間,爸爸的信任給了他改正錯誤的力量。

與孩子說話一定要真誠。

真誠地和孩子說話,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做到位卻不是很容易。怎樣表達出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呢?

12歲的飛宇性格有點暴躁,經常和同學打架。爸爸多次責罵飛宇都不管用,後來爸爸改變了教育方法。一次,飛宇又打架了,爸爸忍著怒氣,盡量平靜地對飛宇說:“爸爸相信你,一定會改正的。”飛宇撇了撇嘴,不以為然地回答道:

“你真的相信嗎?”

其實,話語隻是一種表達方式,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是否真的信任孩子能自己改變自己。父母在和孩子溝通,不要為了讓孩子改正錯誤而故意說什麼,而是要抱著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的態度,兩個人商量如何去做。給孩子信任,是把解決問題的責任交給孩子。父母與孩子不是上下級的關係,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爸爸可以說:“你又打架了,我很生氣,但是我不想責怪你。我知道你也不想一直這樣,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解決吧!”

父母說話時要真誠,如果父母對孩子仍有疑慮,那麼即使說出了這句話,孩子也會感覺到那若有若無的懷疑,這句話的效果就會打折。更有甚者,孩子可能會覺得父母在哄騙自己,根本不相信父母說的話。

不要讓孩子產生僥幸心理。

孩子做錯了事情,引發了嚴重後果,父母的信任不等於孩子對事件不負責任。父母要讓孩子明白自己所犯的錯誤和應承擔的責任,讓他從知錯到能改錯,這才是信任孩子的目的所在。

9歲的東東一次在和同學踢足球時為了將球攔下,故意絆倒了同學,結果造成同學的胳膊骨折。爸爸知道後,帶著東東去給他的同學賠禮道歉,並賠給人家醫療費和營養費。回到家後,爸爸說:“我知道你是個乖孩子,我相信這個事故是個偶然,我相信你一定會改的。”

東東在聽到爸爸說了這樣的話後,很可能會產生一種僥幸心理,以後再發生什麼事情,也會用“偶然”、“一時衝動”這些字眼來推卸責任。所以,在孩子犯錯時,不但要信任孩子能改過,更要讓孩子認清自己的責任。

其實,爸爸應該這樣說:“我知道你是個好孩子,但是這次出了這樣的事情,絕不是偶然。你要想一想,問題出在哪裏,下次如何去避免發生類似的事情。爸爸相信你,一定會做好的。”這樣才會讓孩子重新思考,正視問題,從而用心去改正。

溝通箴言

溝通中,雙方的信任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親子溝通亦是如此。父母對孩子表示信任,對他能改正錯誤抱有信心,當這種信任傳遞給孩子時,就會轉化成孩子的自信。當他相信自己能改正錯誤時,他就會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並徹底地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