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在生活中,父母要善於抓住教育的時機,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
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
一些父母總怕孩子做不好,習慣包辦、代替或者對孩子指手畫腳,總以擔憂的目光提醒孩子。而這種做法有意無意地束縛了孩子的手和腳,阻礙了他獨立性的發展。可見,過分地庇護孩子或者替孩子包辦就相當於親手為他挖了一個溫柔的陷阱,當孩子掉進這個陷阱後,連嚐試錯誤的機會都喪失了,又談何成功的體驗呢?
因此,當孩子出現做些什麼的願望時,父母一定不要輕視他的行為,更不可以拒絕孩子,而是要給他嚐試的機會。此時,父母要用一句“好啊,你來試一試”、“太好了,我家寶貝可以幫我洗碗了”等鼓勵的話語,鼓勵孩子的行為,進而讓他有做下去的勇氣。
同時,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母要逐步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讓他在做事過程中摸索經驗。在做之前,父母要提出要求,也可以親自示範給孩子看。當孩子在中途遇到困難時,父母可以給予一定的指導,但要讓他獨立地把事情做完。
不過分責備犯錯誤的孩子。
誰都不願意犯錯誤,包括孩子,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犯錯誤或做錯事都是無心的,看到不好的結果自己已經很內疚了,如果父母再責備他,他會感到更委屈。
因此,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要試著控製自己的脾氣,不對孩子大喊大叫、隨意辱罵。相反,要用冷靜的頭腦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耐心指導,讓他感到父母的意見是客觀公正的。此外,父母要幫他找出做錯事的原因,同時也應該教他正確做事的方法。這樣,孩子才會在父母的包容和鼓勵中樂於做事,也可以幫他避免同樣的錯誤再次發生。
正確引導孩子糾正錯誤行為。
郭東上五年級,迷戀網絡遊戲,有時還逃課去網吧玩遊戲。為此,爸爸很生氣,責罵他:“你滾,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郭東聽了,一連好幾天不回家。
後來,爸爸改變了策略,不再限製他玩遊戲,而是限製他去網吧,允許他在家裏的電腦上打遊戲。最開始時,郭東打遊戲的時候,爸爸陪在他身邊,讓他很不習慣,打起遊戲也覺得沒有意思。漸漸地,爸爸逐漸減少他上網的時間,還為他買了幾本書,引導他製作網頁。最後,郭東喜歡上了網頁製作,還建立了個人主頁。
很多父母都會擔心孩子因為玩網絡遊戲而耽誤了學習,其實關鍵是父母如何引導孩子。爸爸最初訓斥郭東“你滾,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這句話隻會使親子間的隔閡越來越大,並不能改變什麼。而爸爸改變態度後,兒子慢慢地將注意力從網絡遊戲轉移到了網頁製作上。
可見,教育孩子需要一顆平常心,要循循善誘,不能急於求成,而且要講究方法,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感覺到愛,才能進一步糾正他的行為。
鼓勵孩子再接再厲,給他加油。
無論孩子取得成功還是失敗,父母都要給他信心,鼓勵孩子再次嚐試,使他再接再厲,從而走向成功。
當孩子成功時,父母指出他賴以成功的優勢,進而體驗他成功的樂趣,鼓勵他繼續努力,爭取突破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當孩子失敗時,父母也要幫他總結經驗教訓,並對孩子充滿信心,相信他有能力做好某些事情,進而幫他走出失敗的陰影。
在做事過程中,如果孩子因為缺乏自信,不敢再次嚐試。父母可以善意地對他說:“孩子,我像你一樣大的時候,還不如你呢!你比我強多了。再試一次,我相信你能!”對孩子來說,這樣鼓勵的話會給他極大的信心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