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哄堂大笑。小愛因斯坦卻不慌不忙,從口袋裏掏出兩塊巧克力,用力將它們捏在了一起,然後對大家說:“你們看,一加一不是等於一了嗎?”
1895年,愛因斯坦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以光速追蹤另一條光線,我們會看到什麼呢?這個奇特的疑團,總是不招自來,揮之不去,時時刻刻出現在年僅十六歲的他的頭腦中。他曾經做過種種設想,都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愈是茫然無緒,他愈是欲罷不能,以此為開端,漸漸對統治科學界幾百年的牛頓力學理論是否在所有領域都適用產生了懷疑。
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是光速,而比光速更快的是人的思維。這個碩大的疑團,帶領、引導著愛因斯坦的想象,遨遊在浩渺的宇宙中。當他為生計,到瑞士專利局當了一名小小辦事員時,仍沒有放棄那個想法。當他結婚生子,在伯爾尼的街頭推著嬰兒車散步時,時常會莫名其妙地停下腳步,發呆發愣--那個疑團,又將他帶入苦思冥想之中。
有一天,愛因斯坦在家裏爬上高腳凳,掛一幅油畫時又陷入了那個不請自來的疑團中,由於他想得太專心致誌了,忘記了身在何處,忽然從高凳上摔了下來。他躺在地板上沒有動,雖然屁股生疼,但並沒有傷筋動骨,他不是起不來,而是不起來。他在想:“我,為什麼會筆直地摔下來?”疼痛使他馬上想到:物體總是沿著阻力最小的路程運動!
這個摔出來的問題,對愛因斯坦的研究與思考產生了很重要的啟發。終於,經過長達十年的時間,機緣成熟了:1905年的一天,愛因斯坦突然想到,對於一個觀察者來說是同時的兩個事件,對別的觀察者來說,就不一定是同時的了。由此,在他腦海裏便形成了同時性相對的概念,從而導致了狹義相對論的創立。
愛因斯坦回憶說:“那是6月的一天,我躺在床上,對於那個折磨我的謎團,心裏充滿了毫無解答希望的感覺。我的眼前,似乎沒有一絲光亮。但是,突然,黑暗之中透出了光明,靈感像潮水一樣湧來,答案清晰地出現了。”他奮筆疾書,世界上第一篇關於相對論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誕生了。它,就是科學界一輪嶄新的太陽。愛因斯坦說:“這幾個星期裏,我在自己身上觀察到了各種精神失常的現象,我好像處在狂態裏一樣。”
這個過程與許多禪師參禪開悟,是很有幾分相似的。
心語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隻是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這一切,以及所有的創新,都是建立在質疑基礎上的。同樣,不管學習任何知識,質疑都是最重要的功課。唯有質疑,才能引發思考;唯有深入思考,才能豁然領悟。所以,禪的意譯叫作“思維修”。所謂參禪,就是一個不斷質疑、不斷參悟的過程。
我們盡可以質疑萬物。質疑不是找碴兒抬杠,不是拒之門外,而是自己要有疑問精神,在自己心中構建一個不斷求索的思維體係。質疑的結論不重要,過程才重要;求索的答案不重要,方法才重要。
4.改變你能改變的
大溈山是一座荒山野嶺,林深草密,虎狼出沒。
當初,靈禪師來到這座人跡罕至的大山,披荊斬棘,搭建了一座茅草棚子,安頓下來。深山無人問,猿猱為伴侶;荒野無糧食,獼猴獻果來;道高虎狼服,德重神鬼欽。他在山中住了一些時日,除了與猿猴為伍,便是對虎狼說法,人卻一個都沒看到。他想,自己來溈山是為了弘揚禪宗,與人有益的,現在完全斷絕了與人的來往,有什麼用呢?於是,他計劃離開溈山。
當靈走到山口,一大群狼蟲虎豹盤踞在那裏,擋住了他的去路。
靈大聲對這群平時與自己做伴的野獸說:“如果我與此山有緣,你們就散開;若是無緣,任你們把我吃掉好了。”他話音剛落,各種野獸紛紛離去。溈山靈歎口氣。既然連野獸都不讓他離開,他隻好又返回了他的茅棚。
不久,他的師弟大安禪師帶著幾個禪僧到來,協助他啟建叢林。大安說:“我來給你當典座,開荒種田,燒茶做飯,供養大眾。”
從此,溈山法席日盛,徒眾漸漸達到了創紀錄的一千五百多人。一時間,天下言禪者,以溈山為首。作為禪宗自立門派第一人,溈山靈的禪學思想自有其獨到之處。他以“鏡智”為宗要,其宗風方圓默契,使用圓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