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寵辱不驚,世界不會垮(4)(3 / 3)

嚴陽恍然大悟。像此類師徒心心相印的美妙公案還有很多。當然,也並非所有學人都能與高明的師父相契合。唐代有位道法高明的禪師,他在開悟之後,沒有發現與自己因緣相投的度化對象,就跑到杭州郊外荒無人煙的秦望山上,在一棵高大的樹上搭了一個簡易的窩棚,住了下來。因此,人們都叫他鳥巢禪師。鳥巢禪師托缽乞食,修苦行,生活非常儉樸,也就愈發顯得高深莫測。有一個小和尚十分仰慕他,就特地來親近他。鳥巢禪師不理他,他不在乎,心想,我總有感動你的一天,讓你將開悟的禪法傳授給我。

鳥巢禪師外出乞食,小和尚也跟著乞食;鳥巢禪師在樹上打坐,他也打坐。如是三年。小和尚覺著差不多了,就向鳥巢禪師詢問道:“師父,請您老人家將明心見性的方法教給我吧。”

鳥巢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小和尚一聽,非常失望。他想:我忍饑挨餓、風餐露宿整整三年,不知吃了多少苦頭,難道等來的就是這麼幾句簡單的話語嗎?這幾句話我沒出家就知道了,還用你告訴我?於是,小和尚爬起來跑了,並且一去不回。

心語

現在許多畢業於名牌大學、供職中外著名企業的年輕白領,工作兩三年之後,感到工作單調無聊,生活迷茫無趣,甚至患上了“厭班症”。最無奈的是,家人與朋友往往不理解其痛苦:那麼知名的企業,那麼舒適的環境,拿著不菲的薪水,別人想找都找不到,你還有什麼可抱怨的?

他們遭遇的是“成長的煩惱”。工作按部就班,提升按資排輩,不能參與核心工作,能量自然無從發揮。

於是,他們懷念大學時代的美好生活,對職業前景焦躁不安。

《叢林盛事》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南宋禪師密庵鹹傑從福建行腳路過婺(wù)州(今浙江金華),有老僧問他到何處去,他說到寧波阿育王寺參謁佛智和尚。老僧說:“世衰道喪,後生家行腳,例帶耳不帶眼。”鹹傑問他為何這樣說。老僧道:育王寺有一千僧眾,佛智和尚每日忙於事務,哪裏有工夫指導你們這些後輩修行?鹹傑趕緊請教自己應該到哪裏去,老僧指示他去衢州參見了無名氣的曇華禪師。果然,在曇華的接引下,他很快開悟,成為臨濟宗第十四代祖師。

無論是拜師學藝,還是職場成長,一定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地方。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問題是,你的閃光點一定要有人發現,若沒有人看到你的光芒,你必須主動去尋找那雙慧眼。這是成功之需,也是智慧之花。

〔1〕典出《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曾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之人)。《華嚴經》中記載:善財為文殊菩薩曾住過的福城中長者五百童子之一。

〔2〕鈴木大拙,日本現代著名的禪學思想家。

〔3〕寒山,唐朝著名詩僧。佛法高妙,詩才橫溢,備受日本、美國等國學者的推崇。

〔4〕一般稱佛的化身為“丈六金身”,高約一丈六尺,呈真金色。

〔5〕露柱,房間裏露在外麵的柱子,也叫明柱。

〔6〕我執,指對一切有形和無形事物的執著,須成就佛果後才可徹底斷除。

〔7〕日輪,即太陽。

〔8〕遷化,即圓寂。

〔9〕《推背圖》是中華預言書中最著名的奇書之一,相傳是唐朝貞觀年間,兩位預言大師李淳風和袁天罡對唐朝及以後朝代重要事件的預測。

〔10〕瑪雅的長曆法以約394年的周期標記時間,被稱為“白克頓周期”。

〔11〕拾得,唐朝著名詩僧。寒山、拾得、豐幹一起隱居於天台山國清寺,被譽為“國清三隱”。

〔12〕翰林是皇帝的文學侍從官。

〔13〕內相,翰林學士的別稱。

〔14〕辦道,即修道,學道。

〔15〕出自唐代詩人張祜(hù)的《題金陵渡》。

〔16〕出自唐朝詩人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7〕最早出自南朝宋人殷芸的《小說》一文。

〔18〕出自唐朝詩人徐凝的《憶揚州》。

〔19〕高(mín)寺位於揚州市。它與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寧波天童寺並稱佛教禪宗的四大叢林。

〔20〕棲止,意為寄居、停留。

〔21〕禪家凡見人說事唆,或是說沒有必要的話,謂之扯葛藤。

〔22〕香燈,指焚香與燃燈。

〔23〕常侍,唐代官職“檢校右散騎常侍”簡稱。

〔24〕《叢林盛事》為宋代僧古月道融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