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別被形式點了穴
仰山慧寂禪師,廣東韶州懷化人。他從出生就大病小災不斷,每天吃到肚子裏的藥幾乎比飯還要多。父母怕他夭折,就把他送到了南海(今廣州)和安寺,依止在不語通禪師門下。
說來也怪,這小慧寂吃著寺院裏缺鹽少油的粗茶淡飯,身體反而好了起來,到十四歲,已經長成了一個英俊的翩翩少年。他父母見他在佛祖的保佑下平平安安長大成人,就把他接回家。在以後的兩年裏,慧寂幾乎天天哀求母親,傾吐自己對佛門的深深眷戀。他央告父親,表達對出家清修的無限神往。他發誓要得到大法,以此報答父母的生養之恩。但是父母鐵了心,他回到寺廟中的請求被嚴詞拒絕。為了徹底斬斷他的出家之念,父親給他聘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而且還定下了成婚的吉日良辰,計劃用漂亮溫柔的美人,纏綿浪漫的情感,拴住他的一顆不安分的心。
轉天就是結婚的日子了。父母看得緊,無法逃婚。慧寂一咬牙,一跺腳,轉身跑到廚房,抄起菜刀,哢嚓一聲,剁掉了自己左手的兩根手指頭。
兩根蒼白如死魚的手指放在了父母麵前,以明斬斷情緣之誌!慧寂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之舉,震撼了父母的心,無奈之下,隻好讓他離家而去。
慧寂遂即依不語通禪師落發。他尚未受具足戒,便開始雲遊求道。在吉州耽源山,他拜會了慧忠國師的嗣法弟子應真。
耽源應真對他這樣一個寂寂無名的小小沙彌的到來,卻表現出來了一種異乎尋常的熱情,好像早就預料到並且急切盼望著他到來似的。
原來,慧忠國師有一本世上絕無僅有的圓相秘籍。當年,他臨終將秘籍傳授給自己多年的侍者耽源應真時,千叮嚀,萬囑咐,說:“這九十七個圓相,是六代祖師依次相傳下來的。我死三十年之後,將有一個從南方來的小沙彌來到你的道場。你要把這本秘籍傳授給他,他將會大興此教。你們要代代相傳下去,不要使它斷絕。”
耽源禪師認定,這個從南海來的小沙彌就是師父遺旨所說的人,所以對慧寂格外賞識。一天深夜,他將慧寂秘密招來,拿出了那本獨一無二的秘籍,十分鄭重地傳授給了他,並且叮囑他要好好愛護,精心保存。
慧寂接過秘籍回房看了一遍,就將它投進了火盆之中……天哪,凝結著曆代祖師心血,千百萬人夢寐以求的秘籍,就這樣輕描淡寫地被他付之一炬!可憐耽源禪師,他哪裏知道,他當作命根子精心保管下來的秘籍,頃刻之間已經化為了灰燼。
一日,耽源把慧寂拉到無人處,小聲叮嚀他:“秘籍中的九十七個圓相,是好幾代祖師絞盡腦汁、竭盡精力才研究出來的,是我們禪宗的傳家寶。你一定要妥善保管,千萬別讓外人知道。”
慧寂說:“你放心吧,我敢保證,這個世界上任何人都看不到它!”耽源聽他說的有些奇怪,追問道:“為什麼?”“因為當天夜裏我就已經把它給燒了!”耽源差點跳到天上去:“蒼天,這麼珍貴的秘籍,你怎麼就將它給燒了!你知道嗎,這是先師一脈單傳下來的,世上僅此一本!你怎麼這樣不珍重、不愛惜、不在乎呢?”
慧寂說:“我一看就明白了它的意思,還保管它有什麼用?”耽源說:“你雖然已經知道了,但沒有曆代祖師傳下來的秘籍做憑據,後人難以相信。”
慧寂不以為然:“秘籍中圓相的作用,在於啟發學人契入禪機,引導後學由此領悟佛理,至於圓相本身的存與廢並不重要。正因為秘籍為了教與學的方便,所以對於圓相應該活學活用其內涵,不能拘泥於其形式。做到不用而用,用而不執。再者,我自信可以過目不忘。師父您若還在可惜那本秘籍,我可以給你重寫一本,保證一點不錯。”
第二天,耽源上堂,慧寂站出來,用雙手比畫出一個圓相呈給他,然後合掌而立。耽源也一言不發,兩手抱拳,向他示以禪機。慧寂上前三步,像女子拜見長輩一樣,做了一個女式禮拜。耽源點點頭,表示了對慧寂的認可。
後來,慧寂參謁溈山,終於悟透了最後的禪關,傳承了溈山的心印。他隨侍溈山一十五年後,開始領眾弘法。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他遷居袁州仰山,在那裏傳法,故而世稱他為“仰山”,他與師父聯合創建的禪宗宗派,被後人稱之為溈仰宗。
一日,有一位禪僧從大溈山來,給仰山慧寂帶來了師父問候的信件和一麵珍貴的水晶鏡。仰山慧寂拿著鏡子來到法堂,舉起來對禪僧們說:“你們說說看,這是溈山的鏡子,還是我慧寂的鏡子?如果說是慧寂的,卻是溈山送來的;若是說是溈山的,而它又在我慧寂的手裏。你們能說得出來,就將鏡子留下來;倘若說不出來,我就打破它!”
眾人都不回答--心裏迷糊的人,不知如何回答;心裏明鏡一樣的人,更不需要這外在的鏡子,反而要冷眼看看堂頭大和尚如何處置。慧寂將鏡子砰然摔了下去,跳下法座走了。
仰山慧寂繼承了溈山之旨,且有所發展。他在溈山“思無思之妙”的“尋思”基礎上,更側重於“默照”,即沉默專心坐禪,以慧光來鑒照原本清淨的靈知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