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活著就要活潑潑的(2)(2 / 3)

一個炎熱的中午,有位雙手抱頭的病人跑進藥店,說自己頭痛欲裂,吃過其他藥都不見效,無奈之下要求服用健腦液試一試。好不容易才來了一位顧客,店員非常興奮,趕緊給他配藥。或許是高興過了頭,或許是被頭痛難忍的病人催得慌了手腳,本該向藥液原汁中注入自來水,店員卻誤將蘇打水倒入了藥液中。病人急不可待地接過來,一飲而盡……這時,店員發現了自己的失誤,不禁驚出一身冷汗。天哪,配錯了藥,萬一這個人中了毒……他將這個緊急情況告訴了潘伯頓。他也束手無策,隻能靜觀其變,再想法搶救。正當他們驚慌失措、忐忑不安之時,那病人卻伸出手來,說:“再來一杯。這東西不但治好了我的頭痛,而且清涼可口,消熱去暑。”

店員感到十分慶幸:感謝上帝,他總算沒有發生意外。潘伯頓卻心裏連連高呼:感謝上帝,他給我帶來了福音。

潘伯頓受這次誤服事件的啟發,多次品嚐,終於找到了蘇打水與藥液的最佳比例,生產出了真正意義上的可口可樂。同時,他也悟到:可口可樂之所以銷路不暢,主要因為它是藥劑。試想,誰閑著沒事喝藥玩?於是,他在“包治神經百病”的廣告詞旁邊加上了一行大字:“甘醇可口,益氣壯神,消暑止渴。”從此,可口可樂搖身一變,從一種療效一般的藥品,變成了風靡全球的飲料。

再看另一個故事:科學家杜安波正在實驗室進行一次試驗,檢測一種能控製靜電的電子裝置。

這時,一位同事來找他商量事情。看到他正忙著,同事就站在一邊等待。同事是個大煙鬼,在百無聊賴地等待時,一個勁兒抽煙。結果,滿屋的煙霧使試驗裝置中的量器失了靈。同事非常抱歉,不好意思地匆匆告別。杜安波也很懊惱,隻好停止試驗,重新更換量器。

然而,他拆下失靈的量器之後,並沒有馬上安裝新的,而是將那個失靈的儀器久久拿在手裏把玩,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領悟到,量器對煙霧的靈敏反應,很可能是一條寶貴的研究線索。不知過了多久,他終於由煙霧想到了每年、每月、每天都在大量吞噬人類寶貴的生命與財產的火災。

有火先有煙,有煙必有火。杜安波由此發明了煙火報警器。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小插曲,一條毫不起眼的線索,引發了一項了不起的發明,並由此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保護了千萬億財產。

心語

世界上類似於香嚴禪師擊竹而悟道、可口可樂陰差陽錯而受益的故事俯拾皆是、屢見不鮮。這看起來好像純屬巧合,因為他們運氣好,所以成功輕而易舉。實際上,還是那句老話,機遇總是偏愛有心之人。

那個蘋果絕對不是特地為了牛頓而落。在他之前,不知有多少人看見過從枝頭墜落的蘋果,人們隻會將它撿起來吃掉,但沒有一個人因此發現“地心引力”。牛頓不同,他心中日日夜夜、時時刻刻裝著一個巨大的困惑,當下墜的蘋果與他晝思夜想的命題相吻合時,在那一瞬間,他明白了:這一切都是因為地心引力。

同樣,香嚴禪師擊竹開悟,也是因為他長期尋思“父母未生前本來麵目”這一問題。鋤地遇到磚頭瓦片,或者隨手扔什麼東西,都會撿起來扔向田邊,千百年來不知擊中了多少木、竹,但有幾人聞聲而思索至理、悟透禪關?

如果我們有香嚴的精神,也會擁有屬於我們的打開心靈大門或者轉折逆境的瓦片。

3.佛本來就在你心裏

唐末高僧無著文喜禪師,年僅七歲便出了家。七歲的娃娃,能幹什麼呢?早在佛陀住世的時候,阿難認識的一位居士,不幸遭難,一家人死盡,唯有一七歲小兒幸免於難。阿難將他帶到了佛陀的住所。佛祖釋迦牟尼明知故問:這個小孩是什麼人?阿難將情況告訴了佛陀。佛陀說:“為何不讓他剃度出家?沒有人照顧,他無法生存啊!”

阿難回答:“僧團有戒律規定,不能剃度年齡不滿十二歲的人出家。”佛陀問阿難:“這個孩子能驅趕烏鴉、麻雀,不使它們糟蹋食物嗎?能持最簡單的沙彌戒嗎?若能,就可以按其意願出家。”阿難聞聽此言,便為那七歲小兒落了發。佛陀的教法曆來就是這樣,靈活機動,合情合理,從不被死板的教條所束縛。

從此,七歲至十三歲的小和尚,被稱作“驅烏沙彌”。小文喜當了驅烏沙彌,卻並沒有像稻草人一樣去嚇唬鳥雀,守望麥田--所謂驅烏,不過是佛陀當初為那可憐的孤兒開設的一條出家的方便之路罷了。小文喜跟隨著博學的國清禪師讀書識字,就跟在私塾裏跟隨先生受業差不多。正是因為如此,在古代,許多貧困人家的孩子就是在寺院裏借讀識字的。

好景不長,唐武宗“會昌法難”來臨,文喜與全國的二十多萬僧尼一樣,被迫還了俗。光頭的,並不都是和尚;留著頭發的,也不都是俗人。文喜韜光養晦,紅塵之中,道心益堅。沒有多長時間,與文喜一樣當過沙彌、在曆史上有“小李世民”之稱的唐宣宗當了皇帝,重振佛教,文喜到浙江鹽官齊峰寺重新剃度,回歸禪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