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活著就要活潑潑的(2)(3 / 3)

當時,著名的性空禪師住持在杭州大慈山,文喜前來拜謁。性空禪師說:“你讀經習教多年,為何不去雲遊九州叢林,遍參天下尊宿?”

在性空禪師的激勵下,文喜一瓶一缽一鬥笠、草鞋竹杖行囊,開始了雲遊生涯。他一路北上,計劃前往五台山華嚴寺。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那個冰雪晶瑩的清涼世界,一塵不染,正好修禪。途中,他走到一個名叫金剛窟的地方,忽然看到了一座金碧輝煌的佛寺。他正想進去禮謁,遇到了一位老翁牽牛而來,邀請他一同入寺。

走進山門,老翁呼喚了一聲:“均提。”一位童子應聲出迎。老翁縱開韁繩,黃牛乖乖地跟隨童子而去。文喜在老翁的引導下,穿過雄偉的大殿,繞過高大的閣台,來到了法堂。好一座富麗堂皇的寺院,各座樓宇皆閃耀著金燦燦的光澤。老翁端坐在禪床上,指了指麵前的繡墩,請文喜坐下。

老翁問他從何處來,文喜說南方。老翁又問:“南方佛法如何住持?”文喜回答:“嚴格奉持戒律的僧人很少。”老翁三問:“寺院往往有多少人啊?”文喜回答:“有的地方住眾三百,有的地方五百,沒個準數。”文喜隨之反問:“這裏的佛法如何住持啊?”老翁回答:“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文喜再問:“有多少眾?”老翁道:“前三三,後三三。”

什麼前三三,後三三?前三三,後三三是多少?文喜不解,剛要開口請教,老翁呼喚童子送茶,並端來一盤文喜從未見過的酥酪。文喜嚐了嚐,其醇香無與倫比,他竟然有一種心意豁然的感覺。老翁拈起玻璃杯,問道:“南方還有這個嗎?”

那時候,玻璃尚是珍奇之物,係《阿彌陀經》所說的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之一,所以,文喜從未見過。他搖搖頭說:“沒有。”

老翁給他往玻璃杯中斟上茶,請文喜喝。當文喜端起杯喝了一口之後,老翁問道:“南方既然無此茶具,平常用什麼吃茶?”

文喜忽然感受到了峻烈的機鋒,然而,他卻無言以對。無獨有偶,千年之後,光緒九年(1883年),也是在這朝拜五台山的路上,近代高僧虛雲被風雪困在了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黃河岸邊。寒冷、饑餓加疾病,使他奄奄一息,昏死過去。天曉得從哪裏冒出了一個人,將虛雲救醒了過來。他自稱文吉,一副乞丐模樣。可是,他偏偏像變戲法一樣,能源源不斷地從身上摸出所需要的一切東西。他在給虛雲熬小米粥充饑時,天寒地凍,便以雪代水。

文吉指著釜鍋裏白雪問虛雲:“上座從普陀來,南海有這個嗎?”虛雲說沒有。文吉問他吃什麼。虛雲說吃水。過了一會兒,釜中之雪融化,文吉指著白雪化成的水問道:“是什麼?”那時,虛雲尚未開悟,所以,雖然明明體悟到了大好禪機,卻偏偏就是有口難開,對不上來。

再說文喜。太陽西沉,日光將盡,他站立起來,向老翁合十施禮,說道:“天色將黑,我可否在此借住一宿?”

老翁說:“你尚有執著心,不能在此留宿。”文喜趕緊表白,說自己已經破除了執著。老翁問:“你曾經受戒與否?”文喜說自己受具足戒已經很久很久了。然而,老翁卻說:“你若是沒有執著心,又何必受戒呢?”

是啊,若已經明心見性,根本就不會犯戒,又何必執著受戒的形式呢!文喜無話可說,隻好告退。那個名叫“均提”的童子奉老翁之命,送他出來。文喜問童子均提:“前三三,後三三,是多少?”

均提突然高喊一聲:“大德!”文喜一激靈,下意識地應諾了一聲。童子均提禪意凜冽地說道:“是多少?”

文喜一愣。這裏是什麼地方?憑直覺,文喜朦朦朧朧感到,這老翁與童子非常不一般。所以,他以借問地方,來探尋這兩個神奇人物的底細。

果然,均提說道:“此乃金剛窟般若寺也。”般若,即大智慧,而文殊菩薩,以智慧著稱。文喜恍然大悟,那個老翁,即是文殊菩薩的顯化啊!當麵錯過,不可再見。他急忙稽首童子,乞求為他臨別留言。童子隨即說偈曰:“麵上無嗔供養具,口裏無嗔吐妙香。心裏無嗔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言畢,童子均提向文喜身後的金剛窟般若寺一指,文喜急忙回頭,那座雄偉華麗的寺院已經不見了蹤影。等他回轉身,那童子均提也失去了蹤跡。一片山野空蕩蕩,白茫茫的大地真幹淨。好像,那人,那寺,那情景,都不過是一場夢幻,它們都未曾存在過一樣!然而,文喜心頭畢竟遺留下了百般惆悵,無邊懊惱,以及令人心悸的自我悔恨……千裏為君來,當麵不識君。歲月自蹉跎,何日再逢君?文喜忽然感到,頭上的天空之中,五色祥雲之裏,似乎有文殊菩薩乘著金毛獅子徐徐掠過……然而,等他抬起頭來的時候,一片白雲自東方飄飄而來,將一切覆蓋得無影無蹤。後來,獨眼龍明招禪師讀到這個公案時,心有所悟,隨口吟誦道:“廓周沙界剩伽藍,滿目文殊是對談;言下不知開佛眼,回頭隻見翠山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