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活著就要活潑潑的(3)(3 / 3)

希運是福州人,從小在福建黃檗山出家,開悟之後又在江西黃檗山傳授禪法,他因為與黃檗山有著這種不解之緣,所以人稱他為黃檗希運。

黃檗希運長大以後,身高七尺,儀表堂堂,倜儻不羈,卓爾不群。最令人稱奇的是,他前額正中隆起一個圓珠,顯得異相非凡。有相士見之驚呼:聖人下凡!然而,沒有天生的彌勒,沒有自然的釋迦。不經一番冰雪苦,怎得梅花撲鼻香?為了悟道,黃檗希運像前輩禪僧一樣,四處行腳,多方求索。他的第一個目標便是浙江天台山。

天台山,是佛教在中國產生的第一個宗派--天台宗的發祥地。隋時的智(yǐ)大師是天台宗的開宗祖師,曾經在這裏修禪,契入法華三昧,心開得悟。天台山最重要的寺院國清寺,原為智大師修禪處,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晉王楊廣承智遺願建立,係天台宗的祖庭。

當時,黃檗希運之所以對天台山十分向往,是因為國清寺裏住著兩位奇僧:寒山、拾得。他來到天台山下,見山上鬆杉扶疏,草木薰鬱,壯麗優美,猶如仙境一般。頂峰峭拔孤立,籠罩在雲霧之中。而那掛在山峰上的小路,時東時西,或隱或現,縹縹緲緲,宛若雲帶,不知它究竟是有是無,是斷是連?寒山有詩:“時人尋雲路,雲路杳無蹤。山高多險峻,澗闊少玲瓏。碧嶂前兼後,白雲西複東。欲知雲路處,雲路在虛空。”

黃檗希運奮力向天台頂峰攀登。穿過山腳下那片茂密的樹林,他遇到了一位相貌奇異的僧人。離家雲遊走天涯,天下僧人是一家。山野相遇,即是有緣。言談話語之間,二人都感到十分融洽,好像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一樣。人與人的緣分,就是這樣奇怪,有些人一見如故,親密無間;而有些人終生為鄰,卻形同陌路。黃檗希運發現,這位奇僧雙目精光閃現,攝人魂魄,可見其修行功夫非同凡響。

兩個人談禪論道,邊走邊說,不知不覺翻越了一座山岡,來到了峰穀深處的山澗之前。山中新雨,澗水暴漲,奔騰呼嘯,橫流成河。山洪力量相當驚人,重達千鈞巨石,它玩若小丸,何況人呢!黃檗希運自然不會貿然涉險,他將竹杖插在地上,摘下頭上的鬥笠,觀察著水情。

那位奇僧說道:“區區小溪,何足為意?”黃檗希運說:“山溪之水,千變萬化,其深不測。”奇僧毫不在意,說:“不濕腳。”黃檗是何等智慧的人!這位馬祖之後唐朝最偉大的禪師,頓時感到機鋒撲來。此時,麵對滔滔山洪,那奇僧說“不濕腳”,這本身就禪意盎然。是啊,我們的自性不動不搖,無論外界洪水(煩惱)滔滔,也不會將之打濕半分。於是,黃檗也以機鋒應對道:“既然如此,請你涉水渡河。”

奇僧一笑,手拎起袈裟,露出草鞋,雙腳踏在水波浪花之上,如履平地,徐徐向彼岸走了過去……果然不濕腳!那奇僧到達對岸,回頭對黃檗希運招手喊道:“過來,過來!”黃檗卻一頓足,罵道:“原來你是這樣的不濕腳啊!原來你僅僅是個隻會自己得度的家夥!早知如此,我應該將你的雙腳砍下來!”那位奇僧聽後,仰天長歎一聲,說:“我在中華大地巡遊數日,今日遇到了大乘法器。自歎弗如,自愧弗如。”說完,不見了蹤影。黃檗後至長安拜謁南陽慧忠國師。不久,國師圓寂,他失去了所依。一日,他在長安城裏漂泊時,遇到了一位道眼高明的老婆婆,指引他到江西參馬祖道一。

回到江西,黃檗希運先到大雄山百丈岩下參謁懷海大師。百丈懷海一見這個高高大大、儀表非凡的禪僧走進方丈,便問:“好個巍巍堂堂!你從哪裏來?”

因為黃檗希運是福建人,所以他回答:“從嶺中來。”百丈悄然拋下釣魚的香餌:“你為了什麼事情而來?”禪僧遊方,自然是為了參禪開悟,為了明了佛法大意。可是,這又不能直接明說,否則是要挨棒打的。因此,黃檗不去咬鉤,說:“不為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