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幸福要靠正能量(1)(1 / 3)

1.何苦自尋煩惱

唐文宗開成末年,裴休調任鍾陵(今江西南昌)。他雖貴為一方父母長官,卻奉佛甚是虔誠。他一到任所,免不了要到轄區內的各大寺廟走一走,禮佛敬香,拜會高僧。

洪州開元寺是馬祖道一駐錫十五年的大道場,並於五十年前圓寂於此,是禪宗的最重要的發揚光大之地,所以裴休首先來造訪。地方大員光臨,寺院住持不敢怠慢,親自帶路。在參觀曆代高僧紀念堂時,裴休指著牆上掛的一幅畫像問:“這上麵畫的是什麼?”

住持沒有領悟到裴休的禪機,回答說:“故去高僧的真儀畫像。”裴休又問:“他的形影在這裏,人在何處?”住持無言以對。情急之下,他想起了前一個時期來借住的一位六七十歲的老和尚。那老和尚整天默默不語,隻是與那些做雜役的苦行僧住在一起,每日打掃院落,外表看不出什麼高明之處。但是,他行似流雲,靜若深潭,動靜一如,高深莫測,有一種奇特的神韻。或許他能回答這個奇怪的問題。住持趕緊派侍者去找他。

跟隨侍者而來的,是一位身材高大的老僧。最奇特的是,他的前額正中隆起似寶珠。他雖然無聲地站立在一旁,裴休卻已經感受到了一種安詳和威力。人們都說,悟道的高僧有一種無形的攝受力,看來世上真有如此奇妙的現象。他馬上興奮地合十施禮,然後說道:“老師父,裴休我剛剛請教一個問題,在場的各位大德都不肯回答,您是否能為我解惑呢?”

老僧不動聲色,問:“什麼問題,你請說。”裴休指著畫像說:“故去高僧的形象仍在這裏,但他人在何處?”“裴休!”老僧冷不防大喝一聲,聲若洪鍾,震耳欲聾。裴休下意識地答應道:“老師父,我在。”老僧的問話迅疾如雷電:“在哪裏?”裴休當下有一種清靈靈、亮堂堂的感覺,若有所悟。他也不管那些陪同的府道州縣官員們如何驚詫,撲通一下跪倒在地,雙手捧著老僧的腳,磕頭如搗。

這個使裴休五體投地的奇僧,正是忙裏偷閑前來開元寺禮拜馬祖遺跡的黃檗希運大師。黃檗堅決謝絕了裴休將他留在府衙的請求,又回到了黃檗山,繼續度化眾生。從那以後,裴休經常跋涉數百裏,不辭辛勞地一次次前去拜謁,叩請玄旨,談禪至深夜。

隨後的唐武宗會昌初年(842年),唐武宗信道士趙歸真的挑撥,已經開始露出滅佛的跡象。情況不妙,裴休終於說服黃檗,將他迎請到了鍾陵龍興寺,躲過了“會昌法難”。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裴休移鎮宛陵(今安徽宣城),又請黃檗法駕東行。

一天,裴休拿了一尊佛像放在黃檗麵前:“師父,請你給取個名字。”黃檗仍叫“裴休”,裴休不假思索地答應了。黃檗說:“給你取好名字了。”佛即人,人即佛。裴休又有所醒悟。他恭恭敬敬磕了頭,敬師若佛。他又問:

“師父,你在山中弟子眾多,有多少人獲得了你的道法?”黃檗說:“已悟者自然已悟,未悟者就是未悟,其人自知,而無固定辦法測定。因為禪在於心悟。若是言說出來,僅能教化無知的小兒。”

過了些時日,裴休將一遝文字呈給黃檗,說:“師父,這是我學佛讀經的一些心得體會,請你老人家過目。”

黃檗接過來,一眼未看就放在了旁邊的花幾上。然後,他默默靜坐著,好像沒有裴休在一旁等待,好像什麼事都沒有似的。

也不知過了多久,黃檗沒頭沒腦地問裴休:“明白嗎?”裴休當然不明白了。黃檗說:“如果你像剛才這樣默默地領悟,還有點樣子;假如要把心得體會寫到紙上,形成文字,就違背了禪宗大義。”禪客所示的,應該是自己的妙心,這與文字沒有關係。裴休雖有所悟,但恰似隔著窗紗望月亮,美則美矣,妙則妙矣,仍有幾分迷離,幾分朦朧,幾分虛幻。他直截了當地問:“那麼,如何是佛呢?”黃檗知道時機已經成熟,耐心開示道:“即心是佛,無心是道。不動念頭,不起有無、長短、你我等分別之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心如虛空,所以說,佛的真法身猶如虛空。你不用別求,有求皆苦。隻要你識得自心,無我亦無人,本來就是佛。”

裴休大歎一聲:“真是高師!”他又問:“聖人無心即是佛,像我這樣的凡夫無心,是不是會沉入空寂之中呢?”

黃檗說:“法,本來沒有,但不要當無來看。法,不是沒有,也千萬別當成有。有和無,都是情見,就好像我們偶然眼花所看到的幻象一樣。因此說,見聞如幻翳,知覺乃眾生。禪宗一法,隻論息機忘見。所以,忘機則佛道隆,分別則魔軍熾。”裴休到此真正大徹大悟了。他口占一詩讚美師父。詩曰:“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掛錫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一千龍象隨高步,萬裏香花結勝因。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與何人?”

景深

本童是著名禪師丹霞天然的得法弟子,門下有一位僧人是個丹青聖手,下筆如有神,隨意揮灑,惟妙惟肖。一天,他精心描繪了一幅本童的畫像,呈了上去。本童禪師指著這幅與自己神形俱同、一模一樣的畫像說:“這如果是我,你又是獻給誰呢?”

畫僧說:“難道可以分開嗎?”本童說:“如果不能分開,你就收回去吧。”畫僧剛想把畫像拿回來,本童就邊打他,邊說:“這正是勉強分開。”一個能打你,一個在你手裏,不就是分開了嗎?畫僧是個伶俐漢,馬上說道:“若是這樣,就必須把畫像獻給師父。”一而二,二而一;不一不異,不異不一。本童說:“我收下了,收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