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赫爾瀑布
位於委內瑞拉境內的安赫爾瀑布是世界上最高、總落差最大的瀑布。它位於委內瑞拉東南部卡羅尼河支流丘倫河上一處人跡罕至的地方。1973年美國探險家詹姆斯·安赫爾駕駛飛機在當地考察的時候從空中發現了它。它從圭亞那高原高山的峭壁上淩空飛瀉而下,落差達979米,大約是尼亞加拉大瀑布的18倍。瀑布共分兩級,第一級由山頂直瀉至一個結晶岩平台上。落差807米,接著又下跌172米,直至丘倫河穀地。安赫爾瀑布水量並不穩定。雨季飛流直下、氣勢如虹,滿山皆被水霧籠罩旱季瀑布則水量劇減,這時穀底就會出現瀑布長年衝刷而成的圓形深坑。安赫爾瀑布最初被印第安人稱為卡隆·麥魯瀑布,安赫爾發現瀑布後僅兩年,便在瀑布附近墜機罹難。人們為了紀念這位飛行員,便用他的名字命名了這座大瀑布。
馬拉開波湖
馬拉開波沏是南美洲最大的湖泊,也被譽為世界上最富饒的湖泊。在委內瑞拉西北部沿海,有長35千米、寬3~12千米的水道同委內瑞拉灣相通,因此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湖。口窄內寬,長190千米,寬115千米,麵積1.3萬平方千米。北淺南深,最深34米。容積2.8億立方米。由斷層下陷而成,四周是大片的牧場,牛羊成群,景致極佳。北部微威。南部湖水被數十條河流衝淡。石油資源豐富。油田主要分布在東北岸和西北岸,並向湖中發展,有“石油湖”之稱。第一口油井在1917年開鑽,現有數千座井架矗立在東岸和湖中。湖區所產原油約占委內瑞拉總產量的2/3。湖濱建有很多石油城鎮,西北岸有全國第二大城馬拉開波。湖內可通大型海輪和油輪;湖口架有拉斐爾·烏達內塔大橋。
厄瓜多爾國家檔案
國名:厄瓜多爾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Ecuador)
首都:基多
麵積:25.637萬平方千米
人口:1260萬(2002年)
民族:厄瓜多爾人是由原住居民印第安人、歐洲移民(主要是西班牙人)和非洲黑人等不同種族人混合而成。
語言:西班牙語為國語
貨幣:美元國家地理
厄瓜多爾位於南美洲西北部,赤道橫貫國境北部(國名即西班牙語“赤道”之意)。東北與哥倫比亞毗連。東南與秘魯接壤。西臨太平洋。
全國分西部沿海、中部山地和東部地區三部分。西部平原和山麓。中部安第斯山縱貫南北,多火山和地震,著名的科托帕希火山,海拔5897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之一,欽博拉索山海拔6310米,為境內最高峰。通古拉瓦火山,海拔5023米,最近一次活動是在2002年7月12日,這座火山被稱為“黑色巨人”。火山口直徑達183米,至今有17次噴發記錄。東北亞馬孫河流域多森林。加拉帕戈斯群島位於太平洋中。
礦藏以石油為主,天然氣儲量2250億立方米。森林麵積占全國總麵積的43%。水力和漁業資源豐富。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金槍魚漁場和適合各種蝦類生長的養蝦場。加拉帕戈斯群島上有珍奇的動植物資源,被稱為活的自然博物館。厄瓜多爾屬炎熱多雨的熱帶氣候,全年氣溫較高,年平均降水量從北往南由3000毫米遞減到500毫米左右,7~11月為旱季,餘者為雨季。
厄瓜多爾國名的由來
因國家橫跨赤道而得名,在西班牙語中為“赤道”的意思。
秘魯國家檔案
國名:秘魯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Peru)
首都:利馬
麵積:128.5216萬平方千米
人口:279417萬(2004年)
民族:印第安人占人口總數的41%,印歐混血種人占36%,白人占19%,其他人占4%。華僑4萬多人。
語言: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與克丘亞語
貨幣:索爾國家地理
秘魯位於南美洲西部,是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國家,全境位於赤道與南回歸線之間。北鄰厄瓜多爾、哥倫比亞,東接巴西,南接智利,東南與玻利維亞毗鄰,西瀕太平洋。海岸線長2254千米。
全境由西向東分為三個區域:西部沿海區為狹長的幹旱地帶,有斷續分布的平原,占全國麵積的11.2%;中部高原區,占全國麵積的21.2%,安第斯山脈雄踞中部。縱貫南北,在安第斯山脈有瓦斯卡蘭山、科羅普納峰和薩爾坎泰山等世界著名山峰,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秘魯境內最高峰是瓦斯卡蘭山,海拔6768米:東部亞馬孫河的上遊地區,亦稱東部亞馬孫叢林區,占全國領土麵積的62.7%。
礦產資源中銅占世界總蘊藏量的19.7%。僅次於智利、美國。居世界第三位;銀、鋅居拉美第四位:鐵礦石居拉美第三位。森林麵積7710萬公頃,覆蓋率為58%。1970年5月31日,位於秘魯西部安卡什省境內的欽博特海灣發生7.8級大地震,近7萬人喪生。在20世紀發生的8次大地震中死亡人數居第五位。
以安第斯山脈為分水嶺,分為東西兩大水係:東部水係亦稱亞馬孫河水係,這一水係主要源頭河有馬拉尼翁河、烏卡亞利河、普圖馬約河,其中烏卡亞利河是亞馬孫河的上遊河段。西部水係中主要有吉拉河和桑塔河。全境從西向東分為熱帶沙漠氣候、草原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12~32℃。
秘魯國名的由來
來源有三種說法:一說“秘魯”一詞是由克丘亞語“皮魯阿”一詞演變而來,“皮魯阿”即“玉米之倉”的意思;一說源於秘魯北部一條注入太平洋小河的名字(維魯河):還有一說是源於一位印第安部落酋長的名字,他曾領導當地群眾同西班牙殖民軍作戰。
馬丘比丘
在印加語中,“馬丘比丘”意為“古老的山巔”。位於古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城西北112千米高原上的馬丘比丘曆史聖地被四周的崇山峻嶺環抱。海拔2280米的古城兩側為600米的懸崖峭壁,下臨湍急的烏魯班巴河,地勢極為險要。馬丘比丘古城建於印加帝國後期1440~1500年。遺址上主要有平台、古城牆、在岩石上鑿出的巨大斜梯等建築。這些建築都是印加帝國開始擴張時建築的。古城街道狹窄而整齊有序。用巨石砌成的宮殿、平台、作坊、堡壘等建築宏偉壯觀。
玻利維亞國家檔案
國名:玻利維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Bolivia)
首都:蘇克雷(法定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拉巴斯(政府和議會所在地)
麵積:109.8581萬平方千米
人口:902.5萬(2003年)
民族:以克丘亞、阿伊馬拉和瓜拉尼等三大民族為主體的土著印第安人占人口總數的60%以上,其他還有印歐混血種人、白人等。
語言: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
貨幣:玻利亞諾國家地理
玻利維亞位於南美洲中部的內陸。東和北與巴西為鄰,東南與巴拉圭交界,南與阿根廷接壤。西與秘魯、智利毗連。全國地勢西高東低。東部和東北大部分為亞馬孫河衝積平原,約占全國麵積的3/5;中部為安第斯山東坡山麓地帶的山穀地區,高而平坦;西部為高原,海拔1000米以上,有“南美屋脊”之稱。薩哈馬峰海拔6542米,為玻利維亞最高峰。境內有海拔3812米。世界最高的大淡水湖之一的的的喀喀湖,終年通航,是玻利維亞的交通要道。主要河流有伊特內斯河、貝尼河、馬莫雷河、聖米格爾河。玻利維亞礦物資源豐富,錫和鐵的儲量大,鐵的儲量在拉美僅次於巴西。森林麵積占國土麵積的48%。
氣候複雜多樣,雨量不均,氣候冷熱懸殊。年均氣溫平原地區25℃。穀地18℃。高原地區10℃,年均降水量從東北向西由2000毫米遞減至100毫米以下。
玻利維亞國名的由來
由於西蒙·玻利瓦爾統率的軍隊擊潰西班牙殖民軍,為表示對解放者玻利瓦爾的敬意,所以取名為“玻利瓦爾共和國”,後改名為“玻利維亞共和國”。
“高原明珠”:的的喀喀湖
的的喀喀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麵積最大的淡水湖之一,被玻利維亞人稱為高原明珠。位於玻利維亞和秘魯邊境的安第斯山脈上。的的喀喀湖區是玻利維亞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這裏景色優美、古跡眾多。湖中有許多島嶼,大大小小共41個。其中位於湖中心的月亮島最為著名。這裏還發現了眾多公元前的古城遺址。遺址內有許多遠古時代的廟宇、金字塔、宮殿及其他石頭建築物遺跡。20世紀80年代初,在的的喀喀湖東部的帕利亞拉島和科阿島之間的湖底,人們還發現了一座水下古城遺址。遺址內有許多隧道、洞穴構成的廳室。廳室內部的牆壁上繪有許多精美的壁畫。在的的喀喀湖的四周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其中有很多山峰,海拔高達6400米,峰頂終年積雪,景色絕佳。今天的的的喀喀湖湖區已成為玻利維亞著名的旅遊勝地,每年來此遊覽的人絡繹不絕。
巴西國家檔案
國名:巴西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
首都:巴西利亞
麵積:851.49萬平方千米
人口:1.87億(2006年)
民族:白種人占總人口的54.77%,黑白混血種人占總人口的38.45%,黑種人占總人口的5.87%,黃種人占總人口的0.63%,印第安人占總人口的0.16%,其他占極少數。
語言: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
貨幣:雷亞爾國家地理
巴西位於南美洲東南部。北鄰法屬圭亞那、蘇裏南、圭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接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東瀕大西洋。麵積占南美洲總麵積的48%,居世界第五位。全境地形分為亞馬孫平原、巴拉圭盆地、圭亞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亞馬孫平原約占全國麵積的1/3,是世界上最大的衝積平原。主要山脈有馬爾山脈、帕雷西斯山脈和龍卡多爾山脈。內希利納峰海拔3014米,是巴西第一高峰。主要島嶼有馬拉卡島、羅卡斯島和費爾南多一德諾羅尼亞島。境內水係廣眾,雨水充沛,水力資源居世界第四位。主要河流有亞馬孫河,全長6480千米,巴境內為3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之一。主要湖泊有帕托斯湖、米林湖等。礦產資源豐富,居世界儲量第一位的有铌、鈹等礦。已探明鐵礦儲量居世界第二位;鈾礦、錳礦、鋁礬土均居世界第三位;釷礦儲量占世界已探明儲量的1/3。動植物資源豐富,僅鳥類在數量上,在南美洲排名第三位。亞馬孫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始熱帶雨林。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氣候,隻有最南部地區屬亞熱帶,亞馬孫平原屬熱帶雨林氣候。
巴西國名的由來
巴西以前叫“聖十字架地”,“巴西”這個詞源於一種樹木的名字。葡萄牙語是“紅木”之意。
巴西利亞
巴西首都,巴西利亞位於戈亞斯州境內的高原上,海拔1100米左右,與8座衛星城組成聯邦區,麵積5814平方千米。巴西利亞是一座年輕的城市,1956年動工興建,1960年正式遷都到這裏。巴西利亞是巴西的政治中心,經過精心規劃,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具有巴西現代建築特色的城市。整個城市設計成十字形:住宅林立的長軸心大道與寬闊的林蔭大道垂直相交;聯邦政府的建築多分布在這條林蔭大道上。巴西利亞的文化設施有1962年建立的巴西利亞大學、國家劇院和巴西利亞博物館等。另外,巴西利亞還是巴西的交通中心,公路和鐵路暢通。
裏約熱內盧
裏約熱內盧從1889年起為巴西共和國首都,直至1960年。它是巴西最大的港口之一。也是世界上難得的良港。位於裏約熱內盧州西部,瀕大西洋,麵積452平方千米。裏約熱內盧是僅次於聖保羅的第二大工業城市,是巴西的貿易中心,經濟影響遍及巴西南部、東北部和東南部大片地區。該城市設有700多家銀行的分行,其中10%為外國銀行,是巴西和南美洲地區最大的金融中心。作為巴西的文化中心。它有許多著名大學、博物館和研究院。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足球場。
石頭城
位於巴拉那州首府庫裏蒂巴西北部80多千米處。這裏有一座方圓數百裏的石頭動物園,山石千奇百怪,造型各異,既有栩栩如生的動物,還有造型別致的亭台殿閣。有躍出水麵的鯨魚、步履蹣跚的獨角犀牛、踽踽獨行的大烏龜:有仰天怒吼的雄獅、臥地小憩的駱駝和飛奔的駿馬;有茅舍亭台、巨蘑石筍:有英姿威武的男子漢和亭亭玉立的少女。距石頭城不遠處有一些深井,其中一號井深達113米,該井下安有電纜車,水麵上裝有浮動甲板。遊客可乘電纜車下井。在浮動甲板上漫步,如同鑽入地球的中心。
伊瓜蘇國家公園
伊瓜蘇國家公園是阿根廷和巴西兩國共同的自然遺產。巴西境內的伊瓜蘇國家公園坐落在巴拉那州,是巴西最大的森林保護區。占地達1700平方千米。伊瓜蘇國家公園景色優美。這裏林木蒼翠茂密、湖泊瀑布眾多。伊瓜蘇瀑布群是其中最著名的景點。瀑布呈馬蹄形。寬約4千米,平均落差75米。巨流傾瀉,氣勢磅礴,有如大海瀉入深淵。轟轟瀑聲25千米外都可以聽見。被稱作“魔鬼的咽喉”的是大瀑布最險要的地方,宛如萬馬奔騰的“魔鬼的咽喉”,14條瀑布彙集在一起,落差高達90多米,飛瀉直下,勢如霹靂,給人以巨大的震撼。伊瓜蘇國家公園還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其中以高達40米的巨型玫瑰紅樹最引人注目。此外,公園內還生活著50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有許多是南美洲特有的種類。如貘。
智利國家檔案
國名:智利共和國(Republic of Chile)
首都:聖地亞哥
麵積:75.6626萬平方千米
人口:1609.34萬(2004年)
民族:印歐混血種人占75%,白人占20%。印第安人占3%,其他種族占2%。
語言:通用西班牙語,印第安人聚居區使用馬普切語、昆薩語和其他部落方言。
貨幣:比索國家地理
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東鄰阿根廷,北接秘魯、玻利維亞,西瀕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是世界上形狀最狹長的國家,南北長4352千米,東西寬96.8~362.3千米。境內多火山。聖地亞哥以東的圖蓬加托火山海拔68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地震頻繁。地形大致由三列南北走向的並列帶構成:東部西安第斯山脈。占智利寬度的1/3,由北向南分三部分:北部寬闊高原、中部較窄高原、南部安第斯山區;西南海岸山脈分為北部海岸和南部海岸;中部穀地地勢低平,位於國土中央。比奧比奧河是智利最長的河流。最大的湖泊有延基韋湖和托多斯洛斯桑托斯湖。
已探明的銅儲量(按金屬含量計算)占世界總儲量首位。是世界上唯一生產天然硝石的國家。而且智利是南美第一漁業大國。
氣候因地形環境差異,從北到南可分為四個明顯不同的氣候地段:北段沙漠氣候。幹旱少雨,阿塔卡馬沙漠有連續91年無雨的紀錄,被稱為世界氣候五極的世界旱極。在阿塔卡馬北端的阿裏卡,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幹燥、極少雨又有居民居住的城市。年均降水量隻有0.8毫米:中段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南段屬海洋性闊葉林氣候:最南段屬寒帶氣候。
智利國名的由來
“智利”一詞是由印第安人的克丘亞語“奇裏”衍化而來的,意思是“寒冷”。相傳16世紀西班牙人初到智利南部,到處聽到人們說“奇裏”,於是就把此地稱之為“奇裏”,逐漸演變為“智利”,在印第安語中“智利”意為“世界的邊緣”。
聖地亞哥
智利首都。全國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最大的現代化城市。城市地處沿岸山脈和安第斯山脈之間的河穀平原。兵器廣場是聖地亞哥的心髒地帶。兵器廣場的東麵是巴克達諾廣場。梅爾塞德大街把兩個廣場連接起來。在巴克達諾廣場矗立著巴克達諾將軍銅像和無名戰士墓。從巴克達諾廣場伸向西南的聖地亞哥有一條沃伊金斯將軍大街,沃伊金斯將軍是智利獨立戰爭的領導人。被尊崇為“智利國父”。聖地亞哥市區東端的聖盧西亞是首都中心區和風景區。聖盧西亞山是聖地亞哥的標誌,因為這座小山有著智利和聖地亞哥的曆史遺跡,即當年西班牙殖民者進軍的要塞。聖盧西亞山東側是巴爾迪維亞廣場,廣場上設有噴泉。豎立著巴爾迪維亞的青銅塑像。聖地亞哥東部不遠處是世界聞名的滑雪勝地。聖地亞哥擁有南美最大的智利國家圖書館。
“世界之臍”:複活節島國家公園
複活節島屬於瓦爾帕萊索大區的一個省。位於南太平洋東部。當地人以波利尼西亞語稱“拉帕·努伊”,意為“地球的肚臍(世界之臍)”,這形象地表明複活節島位於“地球的中心”。複活節島國家公園是為保護智利著名的複活節島而建的。這座小島由探險航海家雅各布·洛吉文於1722年發現,由於他於複活節那天登陸。於是這座島便被命名為複活節島。
這個島嶼素有石像的故鄉之稱,島上至今保存著1000多尊巨大的半身人麵石像,這些石像大多形成於1000多年前。這些石像堪稱古代雕刻藝術中的精品。此外,在島嶼西部的拉諾拉拉庫火山還發現40多個神秘的洞穴,洞內分布著許多尚未完成的雕像。島上如今還居住著一些南美洲土著部落。他們大多保持著本民族傳統的生活方式。遊人來此旅遊可以體會到別具特色的美洲土著風情。
阿根廷國家檔案
國名:阿根廷共和國(Republic of Argentina)
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麵積:278萬平方千米
人口:3626萬(2001年)
民族:阿根廷人占87.8%,其他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德國人和印第安人。
語言: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
貨幣:比索國家地理
阿根廷位於南美洲東南部,東瀕大西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西鄰智利。北與玻利維亞、巴拉圭交界。東北與烏拉圭、巴西接壤。南北長3700千米。東西最寬處為1500千米,最狹處僅20千米。東部為大片衝積平原。但其中高聳著一座阿空加瓜山,海拔6964米。為南美洲第一高峰。中部和東南部為潘帕斯大草原。北部為格蘭查科平原。南部是巴塔哥尼亞高原,東北沿岸為平原地區。火地島是南美洲最大的島嶼。高山終年積雪。阿根廷北部屬於亞熱帶氣候,最北端的大峽穀地區因有南回歸線的穿越,呈熱帶性氣候;南部因靠近南極,氣溫較低。最南端的火地島氣溫最低,年均氣溫僅為5.3℃。
橫貫南北的安第斯山脈氣溫相差懸殊。海拔1500~2500米地帶屬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海拔2500~3500米地區幹燥而溫和,日溫差大;海拔3500~4500米地區幹寒,夜間有冰凍;海拔4800米以上地區終年積雪。
阿根廷國名的由來
由拉丁語Arqentun(白銀)一詞演變而來,直譯為“白銀之國”,而從內容上看意思是“拉普拉塔河之國”。
“南美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阿根廷首都,全國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位於拉普拉塔河西岸。布宜諾斯艾利斯包括附近的22個衛星城鎮。麵積3885平方千米。為南美洲第二大城。始建於1536年,1880年被定為阿根廷共和國永久首都。全國最大的製造業中心,集中全國工業產值的2/3,對外貿易占全國的3/4。全國陸、空交通中心。有40多所大學,其中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創建於1821年。還有許多博物館和圖書館。5·25廣場是城市的核心。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個美麗的城市,名字本身是“空氣清新”的意思,上世紀30年代。是西半球僅次於紐約的城市。一直享有南美巴黎的美譽,雕塑多是這座城市的特色。
“世界第三大劇院”:科隆大劇院
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內,始建於1889年。曆時近10年,這個劇院以其精湛的雕塑技藝以及豪華的現代化設備被稱為世界第三大劇院。僅次於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和意大利米蘭的拉·斯卡拉劇院。科隆大劇院是阿根廷著名劇院。這個劇院以其精湛的建築技藝和豪華的現代化設備而著稱於世。
大劇院的中心部分——劇場大廳麵積7050平方米,呈馬蹄形,可容納觀眾4000人。劇場內設置了會議廳、排練場、練功室、藝術家休息廳、觀眾休息廳、宴會廳等多個廳室。在這些廳室裏,都有世界著名作曲家、音樂家、樂隊指揮的塑像。在連接廳室的走廊兩側掛有一些著名劇照、名畫和其他藝術品。劇院內,除了劇場外,還設有舞蹈、音樂等專業學校,以及藝術博物館、戲劇圖書館、音樂檔案館等。
巴拉圭國家檔案
國名:巴拉圭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Paraquav)
首都:亞鬆森
麵積:40.6752萬平方千米
人口:588萬(2002年)
民族:95%為印歐混血種人,白人占4%:其他為印第安人各部族。
語言: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有半數講瓜拉尼語等民族語言。
貨幣:瓜拉尼國家地理
位於阿根廷、玻利維亞和巴西之間,地處拉普拉塔平原北部,南美洲兩個內陸國之一。整個國土被巴拉圭河一分為二,東部為巴西高原的延伸部分,多為丘陵、波狀平原和沼澤,土地肥沃,是巴拉圭的天然糧倉。西部地區為大查科草原的一部分,多為草原地帶。境內主要山脈是阿曼拜山和巴拉卡尤山。主要河流為巴拉圭河和巴拉那河。巴拉圭河為巴拉圭與巴西的界河。森林資源豐富。麵積約占國土麵積的51%,生長有500多種樹木。盛產貴重硬木及其他優質木材。巴拉圭北部地區屬亞熱帶氣候,南部地區位於南回歸線內屬內陸草原氣候。
巴拉圭國名的由來
在印第安人古瓜拉尼語中意為“有一條大河的地方”。即由境內最大的河流巴拉圭河而得名。
烏拉圭國家檔案
國名:烏拉圭東岸共和國(Oriental Re-public of Uruclua)
首都:蒙得維的亞
麵積:17.62萬平方千米
人口:331萬(2006年)
民族:白人占88%,印歐混血種人為8%,此外還有少量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等。
語言: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
貨幣:烏拉圭新比索國家地理
位於南美洲東南部,東北西麵與巴西接壤,西南西麵和阿根廷為鄰,東南瀕大西洋。烏拉圭全境地勢平坦。大部分呈波狀平原。西南為拉普拉塔平原的延伸部分。土地肥沃。東部與南部屬潘帕斯草原。為烏拉圭優良的天然牧場。東北部有山地,但最高的亞斯卡爾山海拔僅501米。烏拉圭河和內格羅河是境內的主要河流。烏拉圭礦產資源貧乏。但石料資源豐富,盛產大理石、紫水晶石、瑪瑙、乳白石等。沿海漁業資源也較豐富。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
烏拉圭國名的由來
源於烏拉圭河。在印第安人古瓜拉尼語中,“烏拉”是一種美麗的五彩小鳥,“烏拉圭”的意思是“彩鳥棲息之河”。又因烏拉圭位於拉普拉塔河東岸。故稱“東岸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