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AD的領導能力(1 / 3)

1.管理為什麼和數字有關?

如果有人詢問你:“客戶總監(AD)是幹什麼吃的?”你會怎樣回答呢?我的看法是,AE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專業上麵,AM的工作重心集中在專業和管理各一半,而AD的工作重心就會85%集中在管理上麵。在我看來,總監的職位最關鍵的工作重心,就是帶領團隊,向著既定的目標努力前進,並保證最終達成目標。

既定的目標容易製定,但是要帶領一個團隊,還要朝著既定目標奮進,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客戶總監要帶領好一支團隊,其核心就是管理。客戶總監的管理分為三個部門:專業管理、行政管理和成本管理。

專業管理很容易理解,多數客戶總監都把工作重點放在這個上麵,這個管理涉及項目管理、出品質量管理和素質提升(培訓)管理三個方麵。項目管理是非常容易的,前麵已經介紹到業務申請單,這就是客戶總監對項目進行有效管理的基礎。前麵已經談到AE必須向財務人員提交業務申請單,以便申請必要的項目工作號,這個工作號雖然是由公司財務部門的財務人員核準並發放,但是不要忘記的是,財務部是客戶總監進行管理的有利助手!

很多的客戶總監,似乎覺得自己和財務毫無聯係,一切關於財務的工作和問題,和自己統統不相幹。這種想法是嚴重錯誤的,任何管理都是建立在數字基礎之上的。自從泰勒提出了科學管理原理,企業管理界就一直沒有停息過對科學管理的研究。二戰結束之後,查爾斯?桑頓、羅伯特?麥克納瑪拉、法蘭西斯?利斯、喬治?摩爾、艾荷華?藍迪、班?米爾斯、阿傑?米勒、詹姆斯?萊特、查爾斯?包士華和威伯?安德森十人加盟了福特汽車公司,他們在二戰期間,成為美國空軍後勤英雄。他們卓有成效地將數字化管理模式用於戰爭,為盟軍節餘了10億美圓的耗費,大大提高了美國空軍的轟炸效率。

他們加盟福特汽車公司之後,把數字化管理引入現代企業,拯救了衰退的福特事業,開創了全球現代化企業科學管理的先河,推出了美國曆史上最驚人的經濟增長期。他們的驕人成績,也令他們的企業管理模式名垂青史,後人更尊稱他們為“藍血十傑”,以紀念他們為企業管理創新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正因為有了他們的數字化管理模式,促使現代企業管理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而今天的企業管理也和數字形成了密切的關係,那種憑感覺的粗放型管理模式,早已經不適合現代企業發展的需要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中國企業管理界,突然刮起了中國風,大言要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管理之路,所謂結合了論語、孫子兵法等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管理模式層出不窮,似乎老祖宗們幾百年以前,幾千年以前,都已經大徹大悟現代企業管理,早就在自己的文字裏麵留下了種種方法和技巧。

緊接著又是各種執行力的理論流行於坊間,這個理論更加有趣,一味地把力量的法碼偏向於一邊,隻要求員工的大力付出和絕對忠誠,而絕口不提領導階層應該怎樣去做。

不管這些理論看上去有多麼炫麗,聽上去有多麼富麗堂皇,似乎還是脫離不了憑自覺的管理套路,始終不願走上數字化管理的道路上來。但是很遺憾的是,不僅是廣告行業裏麵的客戶總監們,就是中國很多本土企業的領導們,都熱衷於憑自覺的管理方式。

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平衡計分卡(BSC)管理模式是一種重要的管理模式,它可以有效地運用在戰略管理、項目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麵,平衡計分卡的創始人RobertKaplan(羅伯特?卡普蘭)教授指出:“無論是在哪個市場的企業,都麵臨著如何描述、溝通、執行戰略的問題。其實,不少管理工具的理念也是從東方國家學來的——例如日本,因為日本人很強調如何從一線員工(包含中層經理人)那裏去了解新的想法。我們需要一個可以讓員工的創新幾知識力被挖掘出來的結構。”

但是長期以來在中國企業界一直有所爭論,爭論的焦點就是平衡計分卡是不是適合於中國企業,RobertKaplan(羅伯特?卡普蘭)教授就此問題曾經直言不諱地表示:“如果中國的企業一味地強調節省成本而忽略戰略,那麼其能從BSC中受益就有限。”換句話說,就是“中國企業家並不習慣與員工分享自己的目標和戰略。”

其實在廣告行業裏麵也是存在這樣的問題,作為廣告公司的老板或者客戶總監,在帶領團隊奮鬥的時候,很不容易和員工分享自己的目標和戰略,員工是在茫然之間跟著總監或者老板在前進,從他們的角度來看,當然是願意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了。

其實說句直白的話,不是客戶總監或者老板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目標和戰略,隻是因為他們太習慣於憑自覺的粗放型管理,當需要和員工談及目標和戰略的時候,總是以口號似的言語來出現,員工早已經麻木了,他們走到哪間企業不是這樣的口號,具體的戰略數字和目標數字,在他們看來是聽不到的,因為口號似的戰略和目標永遠是不直觀的。

2.協助你的員工規劃職業生涯?

很多的廣告企業老板或者總監,都嚴重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下屬的職業生涯規劃,似乎這個詞彙對於多數的廣告企業的管理者而言,是一個陌生而遙遠的名詞,往往在這個事情上,他們總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本土中小型企業的跳槽頻率一直居高不下,就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於管理者嚴重忽視了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

我認識一個相當傑出的小夥子,他一直在廣告行業裏麵摸爬滾打,始終在一家地產廣告企業裏麵工作,恰好我距離他們的公司很近,於是常常去他們公司坐坐,也和他們的老板聊聊。應該說這叫公司的老板還是相當有專業實力和發展見地的,他原來是成都某家相當有名的設計公司的創作總監,離職之後,自己相當艱辛地創立了這間廣告公司,而自己也從創作型的人才轉型成為項目管理和企業管理人才,在公司裏又當老板又做AD,這期間的艱辛,也應該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也恰恰因此,他始終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員工在你的公司裏麵能夠獲得什麼?

這不僅僅是他所忽視的一個問題,還有很多廣告企業的管理層嚴重忽視這個問題,或許你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員工來這裏不就是為了掙錢嗎?如果你是這樣回答,哪足以證明你對這個問題的忽略,和對員工的不了解。我始終認為,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員工,特別是剛剛進入工作行業不久的年輕員工,到一家企業裏麵就職,無非是想在企業裏麵獲得兩種不同的結果:一是可以掙到錢,或者是可以學習到未來足以支持他發展的知識和經驗。

這一點,在我剛才提到的那個小夥子身上獲得了印證,他加入這間廣告公司的時候,薪資並不是很高,而且在他就職這間廣告公司幾年之後,公司也基本沒有給他上漲過薪資,但是他並沒有什麼怨言,他更多的是期望能夠在這間廣告企業裏麵,學習到更多的知識,積累到更多的經驗。抱著這樣的信念,他始終都堅持了下來,但是他也漸漸地感到了迷茫,而這種迷茫,相信對於多數年輕的廣告人而言,也是一樣地存在。

這個迷茫就是作為員工,我的發展方向到底在哪裏?在一段時間的積累之後,這個小夥子漸漸發現公司的知識體係和服務體係相對簡單,似乎隻有那麼一點可以學習的,他根據自己的實際運作經驗,提出了不少改進的措施和建議,公司似乎對此一直也未知可否,而更重要的是,因為缺乏職業生涯的規劃,他幾乎看不到作為AE自己應該走向何方,自己未來的出路和發展方向也是迷霧重重。

在反複思考之後,他相當鄭重地向老板提出了離職的請求,當時他的老板相當吃驚,因為長久以來,公司規模不是很大,員工與員工之間的關係還是相對融洽的,特別是老板和下屬之間,關係也是比較好的,在公司裏麵,幾乎是看不出老板和員工的差別,何況公司還常常組織各種娛樂活動,還有各種各樣的聚餐,按理說,不會應該覺得差在哪裏呀?但是員工為什麼還是要辭職呢?

事後我再和這間公司的老板通電話的時候,他始終認為一定是這個小夥子覺得薪資低了,“錢少了,可以談談嘛,隻要有能力,給你漲起來是不成問題的。”他這樣對我說,但是我卻始終覺得問題的根本不是在於薪資,如果這個小夥子真的覺得薪資低了,按照他的性格,他不會忌諱來向老板直言提出的。

後來我從這個小夥子的口中,明白了他離職的真實原因,就是感覺自己在這間公司幹得越久,就越感到前途迷茫,他在內心不斷地詢問自己,這樣下去,自己究竟會走向何方?其實,作為廣告企業的管理層,AD應該特別重視這一點,跟著你做事的員工,不僅僅是簡單地聽取命令,然後執行,他們也期望通過你的帶領,積累到應有的經驗,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在奠定個人素質基礎的前提之下,有你的大力協助,他們能夠規劃出自己的職業生涯,這樣他們可以看清楚未來的路究竟在哪裏?

相信一個好AD,不會讓自己的下屬迷失在前進的道路上。

3.伸手摘星,至少不會弄髒雙手?

這句話本來是來自於著名的LeoBurnett廣告有限公司,“Whenyoureachforthestarsyoumaynotquitegetone,butyouwon'tcomeupwithahandfulofmudeither.”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還在成都人民商場下屬的廣告公司裏麵任職,當時我一個人在位於成都春熙路的外文書店,翻閱著台灣版的廣告書籍,其中一本就是關於LeoBurnett一百句廣告名言的書籍,當時唯一的印象,就是LeoBurnett廣告的標誌是一隻摘星的手,那個時候的我並不是相當了解這句話的含義。

在那之後不久,我就背著自己的行囊,獨自踏上了深圳的土地。對於當時年少的我而言,我所加入的那間台灣公司,到處充滿了激情,這種激情是70年代的群體所獨有的。我們整個部門大約五、六個人,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來自中國大陸的四麵八方,為著自己執著的專業理想,走到了一起。平日裏,大家要是工作上有點什麼問題,都喜歡拿出來一起討論,這個習慣就是來自於部門的總監付昆,這個湖南人似乎在工作上,有著常人難以超於的更多激情,他可以就某一個工作上的問題,一直和你討論,直到尋找到滿意的答案,或者大家都取得一致的共識。

直到今天,我依然很懷念這樣的氛圍,因為往往爭論到最後,大家都突然意識到,自己能夠從別人的身上學習到不少知識。

還記得,我當時服務的客戶是寧波的某一個卷煙廠,這個企業的徐總經理是一個相當有魄力的人,他的眼光非常具有戰略性,當時卷煙廠的效益已經是相當不錯了,而且還在蒸蒸日上,應該說對於一個企業管理者而言,是非常滿意的。但是他不是這樣想的,他已經著眼於如何管理品牌,如何將品牌願景推銷給消費者,並在員工中滲透,他的這種思想在當時的中國同行裏麵非常超前,甚至在整個中國大陸的企業裏麵也是超前的,我後來進入日本企業,日本的企業管理界給了這種做法一個貼切的名詞——全員品牌!

就在那段時間裏麵,我和這位總經理交流很多,他的這種意識和觀念,也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我,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對品牌十分地感興趣,於是我每周都跑到位於寧波新江廈大樓上麵的書店裏麵,開始留意和購買各種關於品牌的書籍。這一點被經常來到寧波檢查工作的付昆,都看在了眼裏。

有你一個傍晚,他約上我一起去寧波的小街上吃海鮮,我們一起喝著啤酒。幾杯酒下肚,聊意上來,談得最多的還是專業。他說到了對我專業知識的看法,“兄弟,我看你對品牌很感興趣呀!”他直言不諱地對我說,老實說,當時已經看了幾本關於品牌的書籍,但是個人的感覺,卻是好像完全沒有看明白。反正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品牌就是一個很玄乎的東西,太高深了。

付昆立馬製止了我的這種想法,“有什麼高深可言,隻要能夠寫成書的,你就可以學習到!”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兄弟,你想,學習這個東西和其他不一樣,隻要想學,就像伸手去摘星星一樣,即使學習不成功,也不至於有什麼損失呀,大不了我們可以重新來過。”我後來一直在想,付昆是不是看過LeoBurnett的這句名言,因為就在那天晚上,他始終對我說:“兄弟,你既然對品牌感興趣,我覺得你應該努力在品牌這條路上走下去,即使最後不成功,隻要自己付出了努力,都是值得的。因為我們在ICON的每一個人,都應該確定自己的專業定位,而不是繼續做什麼都知道一點的偽通才,這樣對自己的人生不利,也對自己以後掙錢不利,更對公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