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之後,我開始花費大量的精力在品牌這個知識的學習,和經驗的積累上麵,也因此在加入日本企業之後,獲得了管理層的認可。多年以後的付昆,在杭州創業成功,我也明白了,當年他作為我們的總監,給每一個人都指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專業道路,而他自己也選擇了企業管理,來作為他發展的專業道路,在這一點上,他遠比我們都要成功!
4.把團隊打造成為學習型組織!
我現在的工作和3G技術有密切的關係,準確地說,就是3G產品中的一種,其涉及到的知識麵更加廣泛,需要通過大量的學習才能夠跟得上這個產品的發展步伐。而公司裏麵的員工大多數都是80年代的,他們其實本可以對這些新技術更容易掌握,但是恰恰他們掌握的程度,截止目前都無法適應市場的需要。
於是我決定在每周周末開設培訓課程,由我自己和中國電信的有關人員來對他們進行培訓,講授涉及3G產品的有關知識,同時輔之以品牌培訓,逐漸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我從來不認為這是一件不讓人滿意的事情,因為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提高業務素質綜合能力是一件必須的,也是非常基礎的事情。但是這隻是我的想法而已,問題就出現在這個培訓上麵。
這是一個來自四川某知名大學廣告係的學生,她加入公司的時間也有兩年多了,但是每一次培訓的時候,她都顯得無精打采,整個人就如得了軟骨病一般,癱趴在會議桌上,每一次提醒她之後,她會端正地做好幾分鍾,但是幾分鍾之後,她猶如渾身上下沒有了力氣一般,再次癱趴在桌麵上。每一次培訓,她也始終不願意做筆記,麵前擺著的筆記本和原子筆,猶如觀賞的花瓶一般,形同虛設。
更糟糕的是,一次品牌培訓結束之後,公司布置了一個作業,要求大家寫下對專業是怎麼理解的。幾天之後,所有同事如期交上了自己的答卷,而她才匆匆忙忙花了上午時間來草草了事,交上來的答卷一看,讓人登時目瞪口呆,因為她回答的題目不知道什麼時候變成了——什麼叫做廣告?
“完全是心不在焉!”我看到這樣的情形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於是在一天出外給客戶設置體驗中心的時候,我向同去的同事詳細地詢問並了解她的狀況,同事也比較坦誠和客觀地向我做了說明。同事告訴我,從公司開展培訓以來,她一直對這個培訓感到非常厭惡,她所追求的是一種穩定的工作狀態,不希望工作有什麼變化,特別是我要求員工積極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這是第一方麵;第二個方麵,她始終認為自己的工作方法是正確的,對於培訓中提到的很多全新的工作方法,她始終不認可,她任何這些方法都不符合她的工作習慣,所以她也不想聽,更不想嚐試;第三個方麵,她認為工作做了就對了,至於做得對不對,那是公司管理層考慮的事情,與她沒有任何關係,所以不要跟她談什麼把工作做好的觀念;第四個方麵,至於什麼3G可能帶來的變化,她不想知道,她始終覺得在QQ農場裏麵偷菜,絕對比坐在那裏聽什麼3G可能實現的數字生活,要有趣得多。
聽到這樣的一些反映之後,我決心要找這名員工談談。在我對公司部門的管理規劃中,培訓是和協助員工規劃個人職業生涯一樣重要的事情,因此我不希望任何一個特例的出現,因為它的出現,極有可能影響其他員工受訓的積極性,但是麵對今天日益變化的社會和市場環境,我想象不出還能找到第二個更好的辦法來因應這個變化了。
翻開《奧美的數字營銷》和《奧美的觀點6》這兩本書,我第一個感覺就是,這個社會因為數字化時代的來臨,變化已經超過了我們的想象,如果不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要想跟上這樣的變化,實在是非常艱難的一件事情。
奧美集團大中華區董事長宋秩銘先生在大中華區創意總監大會上的講話,就提到一點:“必須麵對和擁抱新媒體(Internet、Mobile和IPTV等)。”他也談到了一個案例:“……我最近在上海碰到一家公司,這家公司有250個人,由一個31歲的年輕人所領導。他們隻做4個客戶,他們很完整地了解新媒體。他們把廣告、公關、行動、互動,甚至包括TVC(電視廣告)的製作都整合在網上,是一個360°的網絡奧美!”
我很想把這段話分享給我的這位同事,我很想詢問她,當你看了這段話之後,你有什麼感觸?你所服務的是中國數一數二的大型乳業企業,麵對他們在本地的推廣業務,你能夠針對信息時代消費者的特征,來利用網絡或者新媒體為客戶規劃全新的、更加有效的推廣方案嗎?
但是我也很擔心,因為按照我對她性格的了解,她99%的可能性會回答我說:不能!
如果真是這樣,這個人我是不需要的,我不想因為一個人,影響我把整個團隊打造成學習型的組織!
5.不要做頭腦發熱的AD
有一段時間,我和一些地產廣告企業來往密切,自己也深處其中,在他們的一旁和他們一起工作。其實他們的每一個想法都是非常好的,至少出發點是絕對正確的,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想,為客戶做到最好,在客戶麵前盡可能地展現自己的專業,我相信這樣的想法,不管是哪一個廣告企業都是有的,遺憾的是,他們似乎並不知道自己的專業究竟體現在哪裏?
一個地產的廣告企業,在他們的眼中和實際操作中,變得全能無比,產品戶型的設計,他們要介入;項目園林的規劃,他們也參與;項目的建築規劃設計,他們一定要發言和指導;辦理各種土地和建築手續,他們有通天的關係;項目的銷售代理,更是非他們莫屬;而恰恰是他們本行的廣告推廣,在他們的口中,隻是成了最可有可無的東西。
一個名叫“清水竹一”的網友在他自己的博客裏麵撰寫了一篇關於“全能型地產廣告公司”的文章,寫得相當不錯:“……哈爾濱廣告公司的全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有時,我甚至浮想聯翩,也許這將是個劃時代的開始。哈爾濱的地產廣告公司們,將開啟一個行業的先河。
“全能”,用白話說就是什麼都會,什麼都能幹的意思。所以,除了廣告,我們還得說點別的。大凡地產項目的廣告提案,除了廣告,一定要說點別的。大到項目定位、規劃、營銷策略、產品建議、銷售策略,小到戶型、建築小品。好像你要不說你就不專業,好像不說你就不重視,好像不說你就不佩做廣告!……
起初,我很驚奇,我驚奇於哈爾濱的地產廣告公司能力如此之強,人才如此之多。一個廣告公司竟涵蓋了顧問公司、代理公司、規劃設計院、園林公司的所有人員配置。不要說國內諸如中原、世聯、同致行、思源等一線代理、顧問公司無法做到,就是國際的5大行也不行。我弱小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我猜測,有朝一日哈爾濱的地產廣告公司們,一定會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對於想象力豐富的人,很容易讓人聯想這是一個預謀的開始,哈爾濱的地產廣告公司們正在醞釀著一場行業的變革,他們要把顧問、代理公司們趕出中國房地產業的版圖,取而代之。以後在中國,你將看不到代理公司和顧問公司的身影,言必稱‘廣告公司’。
也許是驚喜來的太快,也許是現實和幻想本就有著很遠的差距,現實把我從美好的幢景中無情地拉了回來。所謂的項目定位原來是自己坐在辦公室拍拍腦袋出來的,反正開發商自己也經常拍,廣告公司自然也不能落後。……所謂營銷策略也無非是大談空談,……以此類推,諸如什麼規劃、產品建議、銷售建議啊,自然是照虎畫貓,草草了事。有甚者,就是打著這樣的旗號開展‘顧問’服務的。我忍不住深吸一口涼氣,佩服!佩服!”
我很佩服這位網友,他寫出了目前中國廣告界的一個真實現狀,當很多廣告從業人員沉醉在這種“全能型”空想之中的時候,很難有幾個人能夠清醒地認識到這些真實,其實也不乏作為管理層的AD,但往往也正是AD的頭腦發熱,導致了這些“全能型”廣告企業,在中國大地的泛濫成災。
AD是項目和團隊的領頭羊,如果領頭羊的頭腦發熱,開始胡幹加亂幹,估計受罪的多半也是團隊裏麵的成員,拿著微薄的薪資,成天奔波於客戶辦公室和廣告公司辦公室之間,還必須幹著很多自己並不熟悉的專業中涉及的工作,這其中的鬱悶,我想隻有他們是最了解的吧。
其實,目前中國大地上這樣的“全能型”廣告企業實在是太多了,又豈止實在哈爾濱和成都才出現呢?說得透徹一點,就是AD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專業,應該展現在什麼地方?他們無法知道自己和團隊應該給予客戶展示什麼樣的專業標準,於是他們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客戶產品的各個方麵,以便來證明客戶選擇自己是有價值的,可能對於客戶,特別是地產客戶而言,這是相當受歡迎的畢竟聘請一家公司,把需要很多公司來完成的事情都完成了,何樂而不為呢?做企業的,哪個不願盡可能地控製和降低成本呢?問題是,這些涉及不同專業領域的工作,一家所謂的“全能型”廣告公司就真能做得到嗎?
回到廣告行業,我隻但願,作為管理層的AD不要去頭腦發熱,更不要嚴重忽視自己的專業標準,你的下屬都在用期待的眼神注視著你呢!
6.AD千萬不能忘記的概念
太多的AD們早已經忘記了,我們的本行是做廣告推廣,更忘記了廣告是做給誰看的。閱讀《奧美的觀點6》的時候,我被奧美集團大中華區董事長宋秩銘先生在大中華區創意總監大會上的講話所震撼:“賣(銷售)東西不完全是技巧的問題,而是依靠對生意的獨特看法、對消費者的洞察,以及針對客戶問題有很好的掌握。”這讓我想起了大衛?奧格威先生(David?Ogilvy)始終、不斷強調的一個觀點:“一切為了銷售,否則我們一無是處!”廣告是銷售的促進因素,因此廣告必須為銷售服務,而不是僅僅把一個概念推到消費者麵前。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廣告的直接動力,就是引發消費者內心的共鳴,當他們看到這個廣告的時候,不是說這個廣告還不錯,而應該說這個產品不錯,是我(我們)想要的。
要做到這一點,最關鍵的就是對消費者內心需求和觀點的洞察,要做到這一點,實在不是容易的事情。而太多的AD也嚴重地忽略了這一點,一些網友於是才有機會把廣告的種種特征總結出來:
偏遠地段---------遠離鬧市喧囂,盡享靜謐人生?
郊區鄉鎮---------回歸自然,享受田園風光?
緊鄰鬧市---------坐擁城市繁華?
挨著臭水溝-------絕版水岸名邸,上風上水?
挖個水池子-------東方威尼斯,演繹浪漫風情??
地勢高-----------視野開闊,俯瞰全城?
地勢低窪---------台地疊景,冬暖夏涼?
……
似乎這些都成為消費者們見慣不驚的套路了,走在大馬路上,對於這些廣告語,都足以書讀於心了,但是似乎消費者們更喜歡的,還是那些“滴滴香濃,意猶未盡”、“神州行我看行”和“我的地盤聽我的”,朗朗上口、有貼近生活的廣告標語。
我常常聽到不少的AD,言及地產廣告就是和快消品廣告不同,始終強調的就是地產廣告不能夠使用快消品廣告的方式,所以也就產生了“零售紫金山”、“50萬以下身價者,恕不接待”和“老子在山裏”等讓消費者觀看後感覺莫名其妙的廣告語,我實在不知道這樣的廣告語能夠給予目標消費者什麼樣的承諾?這樣的廣告語能夠引發消費者怎樣的共鳴呢?其實在我看來,這樣的廣告語,空洞大過實際,對產品的銷售一點沒有幫助。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我想不了解消費者的內心需求,就是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