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少地方對教師職稱評審的論文要求是越來越低了。以寧波市為例,教育反思、教育敘事、教學設計、教學案例、讀書筆記等9種形式的成果都納入論文範疇。而且,寧波市對教師參評高級職稱的論文,也不再要求一定要公開發表,隻要獲得縣級一等獎以上就有資格參評,這大大降低了職評論文的門檻。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寫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本來就是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是“一張皮”。
馮衛東老師在其新作《今天如何做教科研》一書中指出,在學習、實踐與思考方麵,教師與教師本來就存在著差距,甚至差距還不小;而寫作把差距拉大,甚至拉到極致。的確,這句話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教育寫作是促進教師成長的有效抓手,教師不應該拒絕寫作。教育寫作可促進教師多讀書。從全國範圍來講,現在教師不讀書的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2011年5月23日,《光明日報》刊發了一篇文章——《從一些教師“不讀書”說起》,此文後來被人民網、新華網等多家網站轉載,再一次引發了各界對教師“不讀書”的反思。固然,教育寫作是離不開大量的閱讀的。沒有大量的閱讀,很難寫出高水平的文章。《中國教育報》2009年10月也曾發起過“如何走出教師寫作焦慮”的討論。之所以會討論這個話題,起因是一些教師辛辛苦苦把文章寫出來後,卻發現自己所謂的經驗早就被人寫過了,而且別人還比你總結得更到位。其實,閱讀是寫作的前提,教師要寫出好文章,必須要有大量的閱讀。教師如果能做到讀寫結合、以讀促寫,這樣對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朱永新教授倡導教師應該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現實中,有不少教師辛苦操勞了一輩子,也沒有給自己留下什麼值得回味的東西。教育寫作其實就是教師在書寫自己的教育人生,留下成長的足跡。自己曾關注過什麼話題,自己曾進行過怎麼樣的思考,自己曾有過怎樣的心路曆程等等,這些都可以在教育寫作上體現出來。《教師的20項修煉》一書把教師的寫作列為其中一項修煉,並稱之為“教育生活表達的體驗”。
教育寫作也是化解教師職業倦怠的有效途徑之一。不功利的做法往往能實現功利的結果。在教師教育寫作過程中,還會形成必要的副產品——各種發表或者獲獎的文章。
教師的教育寫作是跟教師的閱讀、實踐、反思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教育寫作,讓教師的專業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而且必然為自身的職評或者參評名優教師添磚加瓦,成為自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