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富人請仙崖禪師為他的家族永遠興旺寫些祝語,以便作為傳家之寶而代代相傳下去。仙崖禪師展開一大張好紙,寫道:“父死,子死,孫死。”
那位富人見了突然發起火來,說道:“我是請你寫些祝福我家世代幸福的話!你怎麼開起這種玩笑來?”
“沒有開玩笑。”仙崖禪師解釋說,“假如你的兒子在你前麵死,你將十分悲痛。假如你的孫子在你兒子前麵死,那你和你的兒子都悲痛欲絕。假如你家的人一代一代地照我所寫的次序死,那就叫做享盡天年。我認為這是真正的興旺。”
◎目的不能太強
法眼文益禪師在慶輝禪師處參禪時,始終不能契悟入道,於是,他就辭別慶輝禪師,開始雲遊四方。一次下大雨,途中就在一座地藏院落腳,寺裏的知客師問他說:“禪師你要往哪裏去?”
法眼說:“我沒什麼目的,隻是隨便走走罷了!”
知客師問道:“你對四方來去的雲遊方式,有何感受?”
法眼答道:“雲水隨緣。”
知客眼問道:“‘雲水隨緣’這句話最逍遙自在了!”
法眼禪師聽後,對逍遙自在頓有所感!
◎不必談論未曾有過的事情
一位年輕弟子被一個問題困惑,於是便問神山僧密禪師:“弟子愚鈍,不知生死之事,請師傅開示。”
僧密禪師說:“你可曾死過?”
弟子回答:“我不曾死過,也不會死,請師父明示。”
僧密禪師說:“你既不曾死過,也不會,又何以明了生死之事?隻有親自死一回方能化解你的疑惑。”
弟子又問:“那師父可曾死過?”
僧密禪師道:“我亦不曾死過,尚不知生死之事,故而難以開示如此之惑,也不曾以此為惑,更未曾言論此事,你如我所說的去做,可得其解。”
弟子頓悟,此後再沒有苦於冥想此問題,更不談論未曾有過的事情。
◎得失都要坦然麵對
後唐保福禪師將要圓寂時,向大眾說道:“我近來氣力不濟,想大概世緣時限已快到了。”
門徒弟子們聽後,紛紛說道:“師父法體仍很健康”,“弟子們仍需師父指導”,“要求師父常住世間為眾生說法”……種種議論不一。
其中有一位弟子問道:“時限若已到時,禪師是去好呢?還是留住好?”
保福禪師用非常安詳的風度、非常親切的口吻反問道:“你說是怎麼樣才好呢?”
這個弟子毫不考慮地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隨緣任它去好了。”
禪師哈哈一笑說道:“我心裏要講的話,不知什麼時候都被你偷聽去了。”
說完,就圓寂了。
◎隨緣而行,隨遇而安
有一次,正在雲遊宣揚佛法的憨山大師迷了路,不知走了多久,才在漆黑的夜空中見到一盞燈火。他定睛一看,原來是一戶人家,立刻興奮地奔上前去請求借宿。
“我家又不是旅店!”屋主聽到他提出借宿一晚的要求後,立刻板著臉拒絕。
“我隻要問你三個問題,就可以證明這屋子就是旅店!”憨山大師笑著說道。
“我不信,倘若你能說服我,我就讓你進門:”屋主也爽快回答:
“在你以前誰住在此處?”
“家父!”
“在令尊之前,又是誰當主人?”
“我祖父!”
“如果施主過世,它又是誰的呀?”
“我兒子!”
“這不就結了!”憨山大師笑道,“你不過是暫時居住在這兒,也像我一樣是和尚”。當晚,憨山就在屋裏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覺。
◎盡情享受你所正擁有的一切
有個人到寺廟裏去玩,他看見菩薩坐在上麵,就問道:“請問菩薩,您在想什麼?”
菩薩說:“我什麼也沒有想。”
“那您的眼神我們為何猜不透?”
“噢,是這樣,”菩薩安詳地笑了笑,“我的心明靜得像水,可以清澈見底。我什麼也沒有想,也不受外界情況變化的影響。所謂的七情六欲,隻是你們見到喜歡的東西或高興或悲傷,而我除了吃的外,認為別的都是身外之物。懂得這個道理,你就可以成為聖人了。把一個人比喻成佛,他一生下來,什麼都沒有,如果他能隨遇而安,當勞作時勞作,當休息時休息,能心情快樂,助人為善,那何愁不如彭祖活八百歲呢?”
“那我活這麼長時間幹什麼?”
“這個嘛,各人有各人的見識。”
“既然這樣,我可不想成佛,我就隨遇而安吧。多謝菩薩指點。下次再見。”
這個人走出了山門。
◎得中有失,失中有得
有一個年輕人,多才多藝,但真正的學業卻一直沒有太大的長進。於是去請求一位禪師指點迷津。
這位禪師見到他後,並沒有說什麼,隻是先請他大吃一頓。桌子上擺滿了上百種不同花樣的齋飯。大多數是這個年輕人所未曾見過的。開始用齋的時候,他揮動著筷子,欲要嚐盡每一道菜。當用飯結束後,他吃得十分的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