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頭禪師不慌不忙,安然說道:“形可變,性不可變。”
後來,大彥禪師初次參見岩頭禪師時,岩頭正在門前拔草。大彥戴著鬥笠大搖大擺走過來。直直地站在岩頭的麵前,並且用手敲敲岩頭的鬥笠舉手說道:“你還記得我嗎?”
岩頭抓起一把草。朝著大彥的臉上打過去說:“世間變化無常,不記得了。”
大彥不肯讓步說道:“世間無常,但法性永恒,怎可不認賬?”
岩頭禪師一聽當場打了大彥三拳,於是大彥站好姿勢才進僧堂。岩頭禪師這時說道:“已經寒暄完了,根本沒有再進僧堂的必要。”
大彥立刻轉身往回走,可是第二天早粥吃完時,他卻又走進僧堂,剛進門,岩頭禪師立刻從法座上跳下來,一把抓住大彥的衣襟道:“你快說,你快說,不變的前賬在哪裏?”
大彥禪師也一把抓住岩頭禪師,說道:“師姑家裏,形可變,性不可變!”
說罷,兩人哈哈大笑。
◎不束縛於外相,不拘泥於常規
吉州耽源山應真禪師原來是南陽慧忠國師的侍者。一次,禪師提個竹籃回到方丈室,國師就問他:“籃子裏裝的是什麼東西?”
禪師回答道:“是青梅。”
國師問道:“拿來做什麼用呢?”
禪師說:“供養佛菩薩。”
國師搖頭說:“青色明明還在,怎麼可以拿來供養呢?”
禪師就回答道:“說為供養,其實是以示誠意。”
國師道:“佛菩薩不受供養。”
禪師說:“我是這麼做的,和尚是怎麼樣的呢?”
國師道:“我不供養。”
禪師反問:“和尚為什麼不供養呢?”
國師說:“我沒有果子。”
◎手中的麻雀勝過天上的大雁
有一個商人,因為一直沒有遇到什麼大的機會,而常常抱怨,所以生意直趨下坡。一日他去請教一為禪師開示。
禪師笑了笑,給他講了一個故事:一隻熊在溪邊苦等了一天,終於捕到一條小魚。
“我太小了根本不夠你塞牙縫。放我回溪中吧,過幾年我就長成一條大魚,那時你再吃我才肥美也夠你飽餐。”小魚說。
熊說:“你知道我為什麼能長得這麼高壯肥胖嗎?因為我不會為了一個大而無望的機會,而拋掉手上擁有的小利益。”
商人聽後便有所得悟。
◎佛死了就和火焰熄滅無二
人們總是問佛陀:“佛死了到什麼地方去了呢?”佛陀總是微笑著,保持沉默。
但這個問題一次又一次被提出來,於是佛陀對弟子說:“拿一支小蠟燭來,我會讓你們知道佛死了到什麼地方去了。”
弟子急忙拿來了蠟燭,佛陀說:“把蠟燭點亮,然後拿過來靠近我,讓我看見蠟燭的光。”
弟子把蠟燭拿到佛陀的麵前,還用手遮掩著,生怕風吹滅。但是佛陀訓斥弟子說:“為什麼要遮掩呢?該滅的自然會滅,遮掩是沒有用的。就像死,同樣也是不可避免的。”
於是就吹滅了蠟燭說:“有誰知道蠟燭的光到什麼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麼地方去了?”弟子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誰也說不上來。
佛陀說:“佛死就如蠟燭熄滅,蠟燭的光到什麼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麼地方去了。和火焰熄滅一樣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滅了。他是整體的一部分,他和整體共存亡。”
◎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隨緣任他去
後唐保福禪師將要辭世示寂時,向大眾說道:“我近來氣力不繼,想來大概是世緣的時限已快到頭了。”
眾門徒弟子們聽後,都紛紛勸慰道:“師父法體仍很健康”,“弟子們還需要師父來指導”,“要求師父常住世間為眾生說法”,種種言辭不一。
其中有一位弟子問道:“時限若已到時,禪師是去好呢?還是留下好?”
保福禪師非常安詳地反問他道:“你說是怎麼樣才好呢?”
這個弟子朗聲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隨緣任他去好了。”
禪師哈哈一笑說道:“我心裏要講的話,不知什麼時候被你偷聽去了。”
言訖就雙腿一盤,圓寂了。
◎想著未來,失去現在
一個人剛入禪門,在第二天吃早餐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向老禪師請教問題——
第一,我們的靈魂能不能不朽呢?
第二,我們的身體一定會化為烏有嗎?
第三,我們真的會投胎轉世嗎?
第四,我們如果能投胎轉世,那麼能不能保留這一世的記憶呢?
第五,禪能讓我們解脫生死嗎?……
這個人一口氣問了老禪師十幾個問題,還要再準備問下去時,卻被老禪師的一句話打斷了:
“你的早餐已經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