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放下物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1)(3 / 3)

大師問:“你的大包裹裏裝的什麼?”

青年說:“它對我可重要了。裏麵是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後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時的煩惱……靠著它,我才能走到您這兒來。”

無際大師帶青年來到河邊,他們坐船過了河。

上岸後,大師說:“你扛了船趕路吧!”

“什麼,扛了船趕路?”青年很驚訝,“它那麼沉,我扛得動嗎?”

“是的,孩子,你扛不動它。”大師微微一笑說,“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這些對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華,但須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沉重。”

◎無心才是真道

有位弟子曾問唐朝誌明禪師:“什麼是無心?”

禪師道:“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如鳥空中隻知飛,無取無舍無憎愛,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

故而言之,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這種有疑處不疑的功夫就是不在意。人能學會不在意,就可以放曠而行,少憂絕惱,心理自然清閑,神情自然自在,福分無比。

不要太計較得失,要自然達觀;不去理會別人對自己的批評,隻求問心無愧。直心去生活,無入而不自得。這便是六祖慧能所說的:“直心就是道潮。”

◎別太在意自己

有一個人做事非常緊張,時而出醜。心裏自然對任何事很在意。一天,他遇見了一位禪師,禪師曾這樣對他說:“人生在世第一件得學習的就是摔倒不受傷。從椅子上栽跟頭,做事栽跟頭都不在乎!我學習了摔倒不受傷的本領,我來教給你。”

原來這位禪師在出家前是一名馬戲團的小醜演員,於是他先跟著老禪師學習翻跟頭。

禪師說:“你不是別的。隻要是一隻舊襪子。就不在乎摔倒了;舊襪子不會受傷,也不會斷,這就是全部訣竅。現在我們來假裝舊襪子吧!不要硬撞。注意!你周身都是軟綿綿的,別讓肌肉硬僵僵的。”

就這樣練習,禪師把他舉起,往下一扔,他果然沒有受傷。這個人從此得到教訓,每遇到急事就告訴自己,不要緊張,把自己當作是一隻軟綿綿的舊襪子,身體如此,精神也如此。

◎放下便開悟

一個老和尚肩上挑著一根扁擔信步而走,扁擔上掛著盛滿綠豆湯的瓷壺。他不慎失足跌了一跤,壺碎湯灑,這位和尚若無其事地繼續往前走。

這時,一人跑來說:“你不知道瓷壺已經破了嗎?”

“我知道。”老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那麼你為何不轉身,看看該怎麼辦?”

“它已經破碎了,湯也流光了,我轉身又能如何?”

◎無形無相,才真開悟

六祖惠能大師以“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為說,所謂“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從而使後世學人能舍末究本,直契心源,使頓教法門風行天下。

德山禪師對《金剛經》下了很深的功夫研究,著了一部《青龍疏抄》。聽說南方提倡“頓悟成佛”之說,頗不以為然,便帶著《青龍疏抄》南下,準備與惠能大師辯論。

到了南方,路上經過一個賣餅的小店,德山腹饑,欲買餅作為點心充饑。

店中僅一老婆婆,見德山買點心,當即問他:“你肩上擔的是什麼啊?”

“《金剛經·青龍疏抄》。”

“那我考你一個《金剛經》的問題,如果答得上來,點心免費供養。”

“請說來聽聽!”德山滿腹信心地答應。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請問大德要吃點心。點的是哪個心?”

德山愕然不知所對,最初的一番氣勢,早已消逝得無影無蹤。他才知道南方惠能大師的頓悟之說,在老婆婆那裏就有了印證。

所以,時間上有過去、未來、現在之說,但無住真心沒有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分別,隻那一念,吾人的本來麵目,自古今而不變,曆萬劫而長新”,有何過去現在未來呢?

◎在快樂中不知老之將至

佛光禪師門下弟子大智,出外參學20年後歸來,正在法堂裏向佛光禪師敘說此次在外參學的種種見聞。佛光禪師總帶著慰勉的笑容傾聽著,最後大智問道:“老師!這20年來,您老一個人還好?”

佛光禪師道:“很好!很好!講學、說法、著作、寫經,每天在法海裏泛遊,世上沒有比這更欣悅的生活,每天,我忙得好快樂。”

大智關心地說道:“老師!應該多一些時間休息!”

夜深了,佛光禪師對大智說道:“你休息吧!有話我們以後慢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