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個角度去看
陸亙大夫請教南泉禪師:“古人瓶中養一鵝,鵝漸漸長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毀瓶,不得損鵝,師父您怎樣讓鵝兒出瓶?”
南泉禪師喚道:“大夫!”
陸亙應答。
南泉微笑著:“出來啦!”
陸亙當下心開意解,就禮拜南泉。
◎破除掛礙,立即頓悟
禪說,主客觀之間的矛盾,是困惑、苦惱的根源。外部的客觀環境是永恒不變的,真正的困惑是自身的“主觀”世界。要破除它,應放下掛礙,安頓身心。
有個和尚問藥山禪師:“怎麼才能不被各種外部環境所迷惑?”
藥山禪師說:“外部環境與你何幹?它怎麼能妨礙你?”
這位和尚說:“這正是我弄不懂的地方啊!”
藥山禪師說:“原來,還是你自己迷惑了自己!”
◎好雨知時節
楊岐方會禪師追隨慈明禪師,自願負責監院工作,十年歲月未能省悟。每次請求參問,慈明禪師總是回答他道:“你的工作繁重,以後再說吧!”
後來有一天,方會又去參問,慈明禪師說道:“監院以後的兒孫滿布天下,急急於悟道幹什麼呢?”
又有一天,慈明禪師外出,忽然下雨。楊岐在小路上遇到老師,就拉住說道:“老師!你今天必須說給我,不說我就不讓你回去!”
慈明禪師說道:“監院!你如果知道這個事,一切便休!”
話剛說完,楊岐耳中忽然如雷鳴般轟然一聲,心中靈光一閃,即刻大徹大悟。他當時就跪拜在雨地上,汗水、淚水和著雨水一齊流下,說道:“至今一切便休!至今一切便休!”
◎為了生存而活著
有個人很不幸。在他童年的時候,母親就因為想不開而自殺身亡。母親自殺的時候,他正好看見了,於是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就留下了陰影,這種陰影一直無法從他心裏抹去。
在他15歲的時候,弟弟也自殺了。親人們接連不斷的死亡給了他一種錯覺:死亡才是人的最終去處。於是他也嚐試死亡,但是屢次得救。
報恩寺的住持可憐他,將他收容在寺中。但是他認為自己沒有任何用處,留在人間隻能是痛苦,還不如一死了之。
一天,住持去看望他,見他神情萎靡,便對他說:“我不能救你,你要自救!你可以每日坐禪,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坐禪其實是沒有用的。”
那人疑惑地問道:“既然沒有用,那為什麼還要坐禪呢?”
住持回答說:“就是因為沒有用,所以才要坐禪啊!”
那人頓悟了:“人活著不是為了用處,而是為了生存。”
◎聖人轉心不轉境
無了小和尚剛剛出家,有些不習慣廟裏的清淡夥食和單調生活,認為這簡直是受罪,讓人難以忍受。可是,見師父整天怡然自得,好像總是很舒適、很開心的樣子,便向師父請教其中有什麼秘訣。師父沒有正麵回答他,而是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人類都還赤著雙腳走路。有一位國王到某個偏遠的鄉間旅行,因為路麵崎嶇不平,有很多碎石頭,刺得他的腳又痛又麻。回到王宮後,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將國內的所有道路都鋪上一層牛皮。他認為這樣做,不隻是為自己,還可造福他的人民,讓大家走路時不再受刺痛之苦。
但即使殺盡國內所有的牛,也籌措不到足夠的皮革,而所花費的金錢、動用的人力,更不知幾何。雖然根本做不到,甚至還相當愚蠢,但因為是國王的命令,大家也隻能搖頭歎息。
一位聰明的仆人大膽向國王提出諫言:“國王啊!為什麼您要勞師動眾,犧牲那麼多頭牛,花費那麼多金錢呢?您何不隻用兩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腳呢?”國王聽了很驚訝,但也當下領悟,於是立刻收回成命,改采這個建議。據說,這就是“皮鞋”的由來。
◎見到自性,就能開悟
茶陵鬱山主禪師有一天騎驢子過橋,驢子的腳陷入橋的裂縫,禪師摔下驢背,忽然契悟,吟了一首詩偈:
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羈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見山河萬朵。
他的弟子白雲守端很喜愛這首詩,牢牢地背下,有一天去參訪楊岐方會禪師。
楊岐問他說:“你的師父過橋時跌下驢背突然開悟,我聽說他作了一首詩很奇妙,你記得嗎?”
白雲就不假思索,開心地背誦出來:“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羈鎖。今朝塵盡光生,照見山河萬朵。”
等他誦完了,楊岐大笑一陣,就起身走了。白雲愕然,想不出為什麼楊岐會大笑,是不是自己的詩背錯了?他的笑又有什麼涵意?竟然想到通夕不寐地失眠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趕去問楊岐,為什麼昨天會大笑,是什麼意思。
楊岐問:“你見到昨天那為了驅邪演出的小醜嗎?”
“我見到了。”
楊岐說:“你連他們的一點點都比不上呀。”
白雲聽了嚇一跳說:“師父是什麼意思?”
楊岐說:“他們喜歡人家笑,你卻怕人家笑。”
白雲聽了,當場就開悟了。
◎身心合一,便能開悟
一位遠途而來、饑餓不堪的官吏與一位幾日未餐的得道高僧一同用飯。桌子上擺著一大一小兩碗麵。官吏將大碗的推到高僧麵前,以示敬重。而這位高僧毫不客氣地將這碗麵很快吃下。官吏又將小碗推過去說:“師傅,您如果沒有飽就將這碗也吃了吧。”高僧又是毫不猶豫地將這碗麵吃下。
此時餓極的官吏很是惱火。嗬斥道:“您即是得道高僧,看來實為徒有虛名,連起碼的謙讓禮貌都不懂得。您餓,我亦是更餓。您非但不替人解難,反而加難於人,談何得道?出家人慈悲為懷,您又何以普度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