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說法的時候總是顯得和藹可親,經常說一些弟子們熟悉、愛聽的事物。盡管他是在說教,但並不枯燥乏味,也不板著臉教訓人。為了使眾人能夠理解,他的說教總是深入淺出,用大量的比喻娓娓道來,弟子們都覺得非常親切。
一天,釋迦牟尼說法後,故意留出一些時間讓弟子們提問。有個弟子向他請教“不知者無罪”是不是真的。
對於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做了一個比喻:“現在有一把火鉗,它被燒得火燙,但肉眼卻看不出來。如果要你去拿這把火鉗,是知道它燒得火燙受害嚴重,還是不知道它燒得火燙受害嚴重?”
弟子想了想回答“應該是不知道它燒得火燙受害嚴重。因為不知道才沒有一點心理準備,被燙的時候就來不及采取防範措施。”
釋迦牟尼和藹地說道:“是啊!如果知道火鉗燒得火燙而去拿,就會心驚膽戰,深懷戒心,不敢絲毫大意,拿的時候不會用力去抓。如果不知道火鉗燒得火燙而去拿,就會用力去抓。可見並不是不知者無罪,而是不知者受害最大。人類就是因為不明真理,所以才會在苦海孽浪裏翻騰沉淪。”
◎心可如大海,又可微如縫隙
一位信者問無德禪師道:“同樣一顆心,為什麼心量有大小的分別?”
禪師並未直接作答,告訴信者道:“請你將眼睛閉起來,默造一座城垣。”
於是信者閉目冥思,心中構想了一座城垣。
信者:“城垣造畢。”
禪師:“請你再閉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者又照樣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者:“毫毛造畢。”
禪師:“當你造城垣時,是否隻用你一個人的心去造?還是借用別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信者:“隻用我一個人的心去造。”
禪師:“當你造毫毛時,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還是隻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
信者:“用全部的心去造。”
於是禪師就對信者開示道:“你造一座大的城垣,隻用一個心;造一根小的毫毛,還是用一個心,可見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晨鍾驚醒夢中人
蘇東坡住在廬山東林寺,做了一首七言絕句: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證悟禪師讚歎說這是不易到達的境地,庵元禪師卻不以為然,歎說蘇東坡還沒有看到路徑。證悟茫然,整夜深思,無法入睡。不知不覺中天已亮了,寺院裏敲起了晨鍾,鍾聲中證悟禪師忽然恍然大悟,說道——
東坡居士太僥舌,聲色關中欲透身。
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
◎朝聞道,夕死足也
福州芙蓉山靈訓禪師初次參拜廬山歸宗寺智常禪師,問道:“什麼是佛?”
歸宗說:“我告訴你,你會相信嗎?”
靈訓詫異:“和尚的言語真誠如實,我怎會不信呢?”
歸宗道:“你就是佛”
靈訓心中靈光一閃,又請問道“該怎樣保持呢?”
歸宗以偈作答:“一翳在眼,空花亂墜。”
靈訓禪師有所契悟,從此在歸宗座下修持用功。多年以後,靈訓向歸宗辭行,歸宗問:“到哪裏去?”
靈訓說:“回山中去。”
歸宗禪師慈悲地說:“你在我這裏已經13年了吧!今天既然要走,那就去把行李收拾一下,我給你說些佛法。”
靈訓整理好行李,便去見歸宗禪師。歸宗禪師招呼道:“你到我前麵來!”
靈訓依言近前,隻聽歸宗輕輕說道:“天氣嚴寒,你途中要善自珍重。”
靈訓聽到這話,頓時忘記了以前所有的見解,當下大徹大悟。
靈訓禪師下山回去後就安然圓寂,諡號為弘照大師。
◎遇佛殺佛真開悟
隱峰和尚是馬祖老禪師的得意弟子,關於他的靈異傳說很多。他有一次趕路時,正好遇到兩個軍隊在廝殺,過是肯定過不去了。隻見隱峰將錫杖向天上一扔,跟著人就飛起來了。雙方幾十萬人馬激戰正酣,看見有和尚在上空中飛,就全部停下來了,看隱峰和尚在空中飛行。
當年隱峰學禪的時候,隱峰的老師馬祖為了測試愛徒修行的深淺。老禪師決定找個機會試試他。
一日,老禪師看到隱峰推著板車,要從一條狹窄的小路上經過,就故意跑過去躺在路中間假裝睡大覺,伸腿擋住去路。
“師父,你老人家快起來,要不然車壓到你的腿了。”隱峰喊道。
馬祖愛理不理地答道:“已經伸出去的腳不能收回來。”
隱峰一聽,立即接口道:“已經前進的車不能再後退。”
於是隱峰推車從老禪師的腿上碾了過去。
馬祖大叫一聲。腿上已經鮮血淋漓。氣憤的馬祖一瘸一拐地找來一把斧頭,來到法堂,敲鍾召集所有僧眾,大喝道:“哪個小子剛才碾傷了老僧雙腳?你給我出來!”
僧人們個個都嚇傻了,今天看來要血濺佛堂了。阿彌陀佛!隻有隱峰和尚毫無懼色,大踏步走上前去,把頭放在馬祖掄起的斧頭下麵。馬祖哈哈大笑,把斧頭扔在地上,高興地說:“孺子可教!”
◎好一個寸絲不掛
溫州的玄機尼師,曾在大日山石窟裏修習禪定。有一天忽然感歎道:“真如法性清湛澄明,無去無住。厭喧趨寂,怎麼能算得上是了悟?”於是便去參訪雪峰禪師。
雪峰問道:“你從什麼地方來?”
玄機說:“從大日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