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立即頓悟——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妙諦(2)(2 / 3)

不久,佛陀睜開眼來,問道:“你有什麼事?盡管問吧。”

“佛陀!我信了佛教以後,我的父親非常不讚成。他認為佛教的戒律太廣泛太嚴格,哪能全部受持,不如不要學好了。他這樣強詞奪理地堅持著自己的見解,我費盡唇舌,他還是不能接受。我怕他將累劫流轉生死,墮落惡道受苦,所以祈求佛陀度化我的父親。”

佛陀說道:“你的父親是利根之人,隻要你把我說的故事轉述給他聽,他必然能去邪向正,回迷向悟。”

“是什麼故事,請佛陀開示。”

於是佛陀說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個愚人在曠野走了好幾天,滴水未進,口渴得兩眼昏花、渾身發熱,沿途尋找水源,總不可得。

忽然,看到遠處有一條河,河水清潔明淨。然而,他呆立了半天。卻不想前去取水喝。這時候,同路的行人覺得納悶,就上前問道:“你不是口渴嗎?為什麼找到了水,反而不喝呢?”

愚人拉開嘶啞幹涸的喉嚨答道:“你有所不知,這麼多的水,我喝得完嗎?我怕我的肚子裝不下這麼多水,所以幹脆不喝了。”

路人聽了,不禁搖頭歎息:“真是無知的人,多麼可憐呀!”

聽了這則故事以後,青年馬上回家告訴父親。父親聽了恍然大悟。於是便與兒子一起學佛向道。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有一位學僧向慈受禪師請教“道”的真諦,跟禪師進行了下麵的對話:“禪師,禪者悟道時,能把所悟之道的境界、感受之類的東西表達出來嗎?”

“既然是悟出來的道,就好比虛空裏捉出來的風,是說不出來其中的奧妙的。”

“禪師能形象地說明一下悟道又說不出來的情形到底是什麼樣子嗎?”

“就像啞巴吃蜜一樣。”

“禪者沒有悟道的時候,善於言詞,講得頭頭是道,他說的話算不算禪語呢?”

“既然還沒悟道,怎麼能算禪語,不過是鸚鵡學舌罷了。”

“啞巴吃蜜跟鸚鵡學舌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啞巴吃蜜是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鸚鵡學舌是不知,如小兒學話,不解其意。”

談話及此,聰明的學僧突然發問道:“照這麼說,那禪師現在知還是不知呢?”

慈受哈哈大笑道:“我現在猶如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又好像鸚鵡學舌,講得非常像。你倒是說說,我究竟是知呢,還是不知呢?”

學僧言下拜服,連連道謝說:“多謝禪師指點迷津,弟子感激不盡!”

◎在本質上把握問題

李渤在任江州刺史時,有一次問智常禪師道:“佛經上所說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可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是在騙人吧?”

智常禪師聞言而笑,問道:“人家說你涉獵書籍逾萬,人稱李萬卷,可有這回事?”

“當然!當然!我豈止讀書萬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樣子說。

“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著頭腦說:“都在這裏了!”

智常禪師道:“奇怪,我看你的頭顱隻有一粒椰子那麼大,那麼,你又是如何將那萬冊書卷放進你那小小的腦袋裏去的?莫非你也騙人嗎?”

李渤聽後,腦中轟然一聲,當下恍然大悟。

◎悟,不是隻限於有字書上的理解

在一座藏經樓上,有一禪者在裏麵從不看經,每日隻管打坐。

有一次,管理藏經樓的藏主就問他:“大德每天打坐,為何不看經呢?”

禪者坦誠地回答道:“因我不識字。”

藏主道:“為什麼不請教人呢?”

禪者反問道:“要請教誰呢?”

藏主熱心地說:“你可向我請教呀!”

禪者就起身作禮,向藏主台掌問訊道:“請問!是什麼?”

藏主經此一問,竟無言以對。

◎以彼對彼,讓人開悟

有一秀才,住在寺中讀書,自覺聽明,常以禪機和趙州禪師論辯,有一天問禪師道:“佛陀慈悲,普度眾生時總是恒順他的心願,不違眾生所求,不知是不是如此?”

趙州禪師回答說:“是的!”

秀才又說:“我很想要禪師您手中那根拄杖,不知是否可以滿願得到?

趙州群師一口拒絕說:“君子不奪人所好的道理,你懂嗎?”

秀才機辯道:“我不是君子。”

趙州禪師當頭大喝說:“我也不是佛。”

秀才雖然無以為對,卻不認輸。

又有一天,秀才坐禪時,趙州禪師從他身旁經過,他隻看禪師,並不理睬。趙州禪師責問道:“青年人見到長者怎麼不站起來行禮迎接!”

秀才學著禪師說道:“我坐著迎接你,就如同站起來迎接你!”

趙州禪師聽後,忽然上前打了青年一個巴掌!

青年大怒,責問趙州禪師道:“你為什麼打我?”

趙州禪師溫和地說道:“我打你就如不打你!”

趙州禪師以彼對彼,讓秀才摸不著頭腦,但又有所開悟。

◎大師指點,撥雲見青天

有一信士問佛光禪師道:“經說:供養百千諸佛,不如供養一無心道人。不知百千諸佛有何過?無心道人有何德?”

佛光禪師用詩偈回答道:“一片白雲橫穀口,幾多歸鳥盡迷巢。”這意思是說,隻因多了一片白雲,歸巢的鳥雀都迷了路,飛不回家了。因為供養諸佛,有了對象,反而迷失了自己。供養無心道人,乃以無分別而超越一切。百千諸佛,雖無過失,但無心道人,而能認識自己。

信士又問道:“既是清淨佛伽藍,為何敲打魚和鼓?”

佛光禪師仍用詩偈回答道:“直須打出青霄外,免見龍門點頭人。”這意思是說,清淨寺院道場,所以敲打木魚、撞擊皮鼓,完全別有深義。如敲木魚,是因魚在水中,從不閉眼,故以木魚以示精進不懈;打鼓,隻為消業增福。漁鼓之聲,上達雲霄之外,何必還受輪回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