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立即頓悟——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妙諦(3)(3 / 3)

住持拍著鑒真的肩膀說:“你是願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還是想做一個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鑒真說:“我當然希望能光大佛法,做一代名僧。”

住持撚須一笑:“你昨天是否在這條路上走過?”鑒真說:“當然。”

住持問:“你能找到自己的腳印嗎?”

鑒真十分不解地說:“昨天這路又坦又硬,小僧哪能找到自己的腳印?”

住持又笑笑說:“今天我倆在這路上走一遭,你能找到你的腳印嗎?”

鑒真說:“當然能了。”

住持聽了,微笑著拍拍鑒真的肩說:“泥濘的路才能留下腳印,世上芸芸眾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生碌碌無為的人,不經風不沐雨,沒有起也沒有伏,就像一雙腳踩在又坦又硬的大路上,腳步抬起,什麼也沒有留下。而那些經風沐雨的人,他們在苦難中跋涉不停,就像一雙腳行走在泥濘裏,他們走遠了,但腳印卻印證著他們行走的價值。”

鑒真慚愧地低下了頭。

◎不肯定不懷疑的事物,不懷疑不肯定的事物

有一個屠夫仰慕鶴林禪師的道德聲望,特地準備上好飲食,至誠懇切地邀請鶴林禪師赴宴。鶴林禪師也就非常隨緣地前去,致使全寺大眾為之嘩然。看大家那種不以為然的表情,鶴林禪師泰然道:“佛性平等,賢愚一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度者,吾即度之,這有什麼好訝異的呢?”

鶴林禪師說罷,就毫無顧忌地前去接受屠夫的供養,回來後,禪師房間緊閉,不和人講話,有一學僧幾度去敲鶴林禪師的門。

鶴林禪師在房內問道:“誰啊?”

學僧回答道:“師父,是我。”

鶴林禪師應道:“不要說是你,就是佛祖也不能進來。”

學僧不解地問道:“為什麼連佛祖都不能進去呢?”

鶴林禪師答道:“因為這裏已無空間給佛祖住宿了。”

學僧問道:“那麼,你告訴我什麼是祖師西來意,我就不進去好了。”

鶴林禪師用非常慈悲的聲音答道:“祖師西來意就是到屠夫家中應供。”

學僧聽後,又問道:“這種西來意,難道不怕人懷疑嗎?”

鶴林禪師答道:“懷疑的事就是不懷疑,認識的事就是不認識。我這裏沒有懷疑的人,你要懷疑到別處去懷疑好了,因為我不肯定不懷疑的事物,不懷疑不肯定的事物。”

學僧終於省悟,在門外頂禮而去。

◎以物悟道

有一個國王生性好鬥,傲慢不羈,以自為尊。但又有心向佛,可自己卻難以平心修行。他有一個嗜好就是鬥雞。於是將鬥雞命一位得道高僧馴養。想從其中有所得獲。

一日,國王問高僧:“和尚,現已多日,雞可養好?”

高僧回答:“還沒,現在雞還驕傲自大,難以控製。”

國王心中自知是在說他,於是回去平和幾日再來詢問。

“高僧,現在此雞可養好?”

“還不行。它們一聽到聲音,就驚慌起來。”高僧答到。

於是國王又回去平和心態,幾日後又問:“現在可否?”

高僧又說:“不成,還是目光犀利盛氣淩人。”

此次國王已有所頓悟,又過幾日來問:“師傅最近可否安康?”

高僧問:“陛下可否要問鬥雞如何?”

“已經無所謂了,朕現在已經不再鬥雞,此來是想探望師傅,更為尋求為事之道。”國王平和地回答。

高僧笑到:“差不多了,它們都已達到了‘望之似木雞’的最高境界。”

◎知識是定格的,智慧是不定的

有兩個寺廟,其中一個寺廟的僧人如果去菜場買菜,一定要經過另一個寺廟。而每當此時,這個寺廟的僧人總是要出來與之“鬥法”。

一天早上,一個小和尚去菜場買菜,剛路過這個寺廟門前,就見該寺廟有個小和尚出來,攔住了去路。“你到哪裏去?”小和尚問道。“腳到哪裏,我到哪裏!”買菜的小和尚回答道。問話的小和尚無話可說,敗下陣來。回來請教自己的師父。師父麵授心機,說:“明天繼續問他,他如果還是這樣回答,那你就問:如果沒有腳,你到哪裏去?他一定就回答不出了!”

第二天,小和尚早早地就等在寺廟門前,以為自己這次一定勝券在握了!一看見昨天那個買菜的小和尚提著菜籃走過來,就急不可耐地衝上前去問:“你到哪裏去?”“風到哪裏,我到哪裏!”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問話的小和尚再次語塞,不知如何回答。隻得再次回去請教師父。

師父這次有點不高興地說:“你怎麼這麼笨啊?你就問他:如果沒有風,你到哪裏去?他一定答不出來了!”師父進一步補充說,“如果下次他再隨便編個名目,比如,水到哪裏,我到哪裏。那你就問他:如果沒有水,你到哪裏去?他一定答不出了!”

聽了師父這番話,小和尚高興極了!他心裏想,自己明天贏定了!看你還能變出什麼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