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國內的高僧是神光,他在南京雨花台開壇講經,聽他講經的人是裏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當他知道達摩是精通佛法的印度高僧,於是就追隨到了少林。神光一心一意拜達摩為師,達摩不知神光有無誠心,便婉言拒絕。神光並不灰心喪氣,仍步步緊跟達摩,侍立其後,精心照料,形影不離。
在一個嚴冬的日子,達摩在後院達摩亭坐禪,神光在亭外侍師。大雪掩沒了神光的雙膝,渾身上下好似披了一層厚厚的毛茸雪毯。達摩見此狀便問道:“你這是幹什麼?”神光答道:“向佛祖求法。”
達摩沉思片刻說:“要我給你傳法,除非天降紅雪。”神光意識到這是聖僧指點他禪悟的奧妙。他毫不猶豫地抽出隨身攜帶的戒刀,向左臂砍去,頓時鮮血飛濺,染紅了地下的積雪和神光的衣衫。
虔誠的刀聲穿雲投霧,飛報西天,驚動佛祖如來,隨手脫下袈裟,拋向東土。霎時,整個少林紅光籠罩,彩霞四射,鵝毛似的大雪被鮮血映得通紅,紛揚而來。神光放下手裏的戒刀,彎腰拿起鮮血淋漓的左臂,圍繞達摩亭轉了一圈,仍侍立於紅雪之中,亭周圍的積雪也被染成紅色。
此情此景,達摩看得一清二楚,他感到神光信仰禪宗態度虔誠。達摩逐傳衣缽、法器予神光,並取法名:“慧可”,成為少林寺禪宗的“二祖”。為了紀念二祖立雪斷臂,寺僧們將“達摩亭”改名為“立雪亭”。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有五位青年結伴來到一座禪院,向禪師詢問生命的意義。禪師對他們說:“你們還有半年的生命了。在這半年裏,我乞求佛祖保佑你們想得到什麼,就能得到什麼。”
第一個青年想:“反正我隻能活半年了,那我就吃遍天下的山珍海味吧。”於是,半年時間他幾乎都是在飯店度過的。
第二個人連想都沒有想,就背起行囊,遊遍天下名勝古跡。
第三個人一心想當官,果然當上了自己想得到的官職。
第四個人則利用這半年的時間寫成了一部恢弘巨著。
第五個人得知自己隻有半年時間,心灰意冷,昏昏沉沉地睡了六個月。
半年後,他們並未死去。於是就結伴找到禪師。禪師說:“你們可達到自己的意願?命運最終還是由自己來掌握的。”
三人逐漸開悟。
◎奮力向上方成為棟梁
一心大師剛剃度的時候,在法門寺修行。法門寺是個香火鼎盛、香客絡繹不絕的名寺,每天晨鍾暮鼓,香客如流。一心想靜下心神,潛心修身,但法門寺法事應酬太繁,自己雖青燈黃卷苦苦習經多年,但談經論道起來,自己遠不如寺裏的許多僧人。有人勸一心說:“法門寺是個召滿天下的名寺,水深龍多,納集了天下的許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侶中出人頭地,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閱經讀卷,這樣,你的才華便會很快光芒進露了。”
一心自忖良久,覺得這話很對,便決意辭別師父,離開這喧喧攘攘、高僧濟濟的法門寺,尋一個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於是一心就打點了經卷、包裹,去向方丈辭行。
方丈明白一心的意圖後,問他:“燭火和太陽哪個更亮些?”
一心說:“當然是太陽了。”
方丈說:“你願做燭火還是太陽呢?”
一心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當然願做太陽!”
方丈微微一笑說:“我們到寺後的林子去走走吧。”
法門寺後是一片鬱鬱蔥蔥的鬆林。方丈將一心帶到不遠處的一個山頭上,這座山頭上樹木稀疏,隻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三兩棵鬆樹,方丈指著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說:“這棵樹是這裏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麼呢?”
一心圍著樹看了看,這棵鬆樹亂枝縱橫,樹幹又短又扭曲,便說:“它隻能做煮粥的劈柴。”
方丈又信步帶一心到那一片鬱鬱蔥蔥密密匝匝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鬆樹秀頎、挺拔。方丈問道:“為什麼這裏的鬆樹每一棵都這麼修長、挺直呢?”
一心說:“都是為了爭著承接天上的陽光吧。”
方丈鄭重地說:“這些樹就像芸芸眾生啊,它們長在一起,就是一個群體,為了一縷的陽光,為了一滴的雨露,它們都奮力向上生長,於是它們棵棵可能成為棟梁。而那遠離群體零零星星的三兩棵,一團一團的陽光是它們的,許許多多的雨露是它們的,在灌木中它們鶴立雞群。沒有樹和它們競爭,所以,它們就成了薪柴啊。”
一心聽了,思索了一會兒,慚愧地說:“法門寺就是這一片莽莽蒼蒼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遠離樹林的樹了。方丈,我不會再離開法門寺了!”
在法門寺這片森林裏,一心苦心潛修,後來,終於成為一代名僧。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西漢時期,有個大將軍叫李廣。李廣生來口才笨拙,不善言談,可身材高大,膂力超人,精通射箭。一次,他到郊外去打獵,忽然發現前麵草叢裏有一隻猛虎正蹲臥在那裏,好像正在等待撲捉食物的時機。
李廣立刻神情振作,瞄準老虎,拉弓搭箭,使足力氣,“嗖”地射出一箭。
這一箭射出,正中要害。可是李廣在那等了一會兒,看老虎動也沒動一下,他很奇怪,大著膽子走近,仔細一看,被射中的不是什麼老虎,而是一塊形狀像老虎的大石頭。當他尋找射出的那支箭時,發現那支箭不僅深深地射中了石頭老虎,而且連箭瓴都幾乎看不見了。
李廣自己也感到很驚奇,自己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力氣。接著他又連射幾箭,卻始終不能再射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