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漸修漸悟——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3)(1 / 3)

話音剛落,女尼便哄堂大笑:“居然隻會一首啟蒙偈,我們早就倒背如流熟記在心了,還用你來講解嗎?實在是多此一舉。”

般特不動聲色,從容不迫、一板一眼地講下去,講得頭頭是道,娓娓動聽,雅俗共賞,新意迭出。一首看似普普通通的啟蒙偈,竟讓他深入淺出地講出了無限深邃的佛理。

女尼聽得如癡如醉,不禁心悅誠服地感歎道:“一首啟蒙偈,居然可以理解、發揮到如此淋漓盡致的地步,實在是高人一等啊!”從此,大家對他刮目相看,格外敬重。

佛祖給眾弟子寫了一幅字:“學不在多,貴在力行。”

佛祖也給般特寫了一幅字:“一偈得道。”

◎能夠堅持不懈的人,才能修得正果

從前,有個寺廟的住持要選衣缽傳人,很多弟子聞訊都躍躍欲試。

這一天,住持把弟子們帶到糧倉裏,大家麵麵相覷,不知師父的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

趁弟子們不注意,住持從懷裏掏出一顆夜明珠,把它扔在了堆積如山的穀子裏:“你們誰能把它找出來,就讓誰當下一屆住持。”大家七手八腳,在裏麵緊張地找了起來。

但由於人多手雜,他們幾乎把糧倉翻了個遍,也一無所獲。

到了晚上,大家疲倦之極,都回家休息了。

第二天早晨,正當他們準備再來尋找的時候,聽到了一個消息:夜明珠已經找到,住持繼承人的人選已經確定了。

大家十分奇怪,是誰這麼幸運,把夜明珠找到了呢?是糧倉的看門的小和尚!

昨天,眾僧人散去後,這位看門的小和尚一直在糧倉門口守著。

當夜幕降臨,夜明珠幽幽的光亮從穀堆裏透出來的時候,他直接向那光亮走過去,輕而易舉就把它扒了出來。

◎執著地堅持自己的理想

唐代仰山慧寂禪師,廣州人,俗姓葉,九歲時,父母便送他到廣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歲時,父母又後悔不該送他出家,故又想盡方法,要把他接回家來,令他還俗,準備完婚。慧寂知道後,大驚,著急地問道:“這是為什麼呢?”

慧寂的父親回答道:“從前我和你母親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裏出家,是因為有一個算命先生說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門,求菩薩的庇護,便無法撫養長大。現在你已經度過了厄運,可以還俗,繼承葉家香火,我與你母親已為你安排好一門美滿姻緣,你又何必執意回到寺裏過清苦的生活呢?”

慧寂聽後,不覺悲痛萬分,一方麵覺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麵又覺得雙親在利用佛門,以保全兒子生命。如今厄運一過,就要立刻背棄佛門,這種偽善偽信、自私自利的行為,實在罪過。

想來想去,慧寂決心不造孽緣,不能順著父母心願成婚,可是又知道語言上的爭執是沒有用的,於是就趁家人不注意時,將自己左手的無名指和小指,一刀斬斷,鮮血淋漓地盛在盤裏,捧著去見雙親,長跪不起地請求道:“孩兒已身入佛門,為正信弟子,此生誓願求取無上正等正覺,雙親大恩大德,孩兒當時時祈願回向,卻絕不再還俗成家。今斷二指以示決心,請雙親成全我的願心!”

做父母的看到慧寂盤裏血漬斑斑的兩截斷指,知道其意誌堅決再難更改,隻好讓慧寂返回佛門。

後來,慧寂十八歲時,到江西吉州,拜訪耽源禪師,傳授圓相九十六種;二十一歲,參訪靈祐禪師,侍從十五年;三十五歲後,領眾出世,成為溈山靈豐占座下的大弟子,創立中國禪宗裏“溈仰宗”一派;慧寂七十七歲時圓寂,大家都尊稱他為“小釋迦”。

◎行百裏路九十半,有耐心才有成果

傳說,有兩個人偶然與普賢菩薩邂逅,普賢菩薩教授他們釀酒之法,叫他們選端陽那天成熟、飽滿起來的大米,與冰雪初融時高山飛瀑、流泉的水珠調和了,注入千年紫砂土燒製成的陶甕,再用初夏第一張沐浴朝陽的新荷裹緊,密閉七七四十九天,直到淩晨雞叫三遍後方可啟封。

像每一個傳說裏的英雄一樣,他們牢記菩薩的秘方,曆盡千辛萬苦,跋涉千山萬水,風餐露宿,胼手胝足地找齊了所有必需的材料,把夢想和期待一起調和密封,然後潛心等候著那激動人心、注定要到來的一刻。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多麼漫長的守護啊。當第四十九天姍姍到來時,即將開甕的美酒使兩人興奮得整夜都不能入睡,他們徹夜都豎起耳朵準備聆聽雞鳴的聲音。終於,遠遠地,傳來了第一聲雞啼,悠長而高亢。又過了很久很久,依稀響起了第二聲,緩慢而低沉。等啊等啊,第三遍雞啼怎麼來得那麼慢,它什麼時候才會響起啊?其中一個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放棄了再忍耐,迫不及待地打開了陶甕,但結果,卻讓他驚呆了……

裏麵是一汪水,混濁,發黃,像醋一樣酸,又仿佛破膽一般苦,還有一股難聞的怪味……怎麼會這樣?他懊悔不已,但一切都不可挽回,即使加上他所有的跺腳、自責和歎息。最後,他隻有失望地將這汪水倒灑在地上。

而另外一個人,雖然心中的欲望像一把野火熊熊燃燒,燒烤得他好幾次都想伸手掀開甕蓋,但剛要伸手,他卻咬緊牙關挺住了,直到第三聲雞啼響徹雲霄,東方一輪紅日冉冉升起……啊,多麼清澈甘甜、沁人心脾的瓊漿玉液啊!

◎有一種開悟叫積累

《百喻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貧窮的人,想要請親朋好友來家裏做客,他想了很久,決定要用牛奶來招待他們,於是便開始在心裏打算著:“這麼多人要喝的牛奶,我該怎麼準備呢?如果我每天都擠一些牛奶的話。每天擠、每天擠,一天一天累積起來,到時候不但沒有地方放,而且搞不好還會變酸、壞掉。那還不如現在就把牛奶存在母牛的肚子裏,等到請客的時候再來擠,這樣又節省空間,又不會壞掉,實在是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