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以後,無論日夜,又壽郎都得隨時隨地預防突如其來的襲擊。一天二十四小時,他時時刻刻都準備品嚐著遭受劍擊的滋味。
他忽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漸入佳境,武藏的臉上也綻出了滿意的笑容。
後來,又壽郎成了全日本最精湛的劍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春秋時候,有一個叫王壽的人,他愛書成癖,藏書豐富,遠近聞名。古時的書,多是人工抄寫在竹片上,再以皮繩連結裝束起來的。他為了有抄書的材料,就在自家房前房後種滿了竹子,形成了一片竹林,並在門前的池塘裏種了許多蘆葦。他每天所有的時間除了吃飯睡覺都用來借書抄書看書。家裏一院小房,除了他住的地方外,已經全部堆滿了書。他每年不但要花許多時間把它們都搬出去晾曬一遍,免得被蟲蛀蝕,還要翻檢看有沒有脫落的文字,及時補上。四十多年來,王壽孤身一人過著這種自以為充實的牛活,以苦為樂。
由於母親去世了,王壽要到東周奔喪。他隨身帶了五本書,準備途中抽空看看。
王壽已不年輕,五本竹簡也夠重,結果隻走了一會兒就累得喘不過氣來,有些走不動了,他隻好坐在路口休息,並隨手抽出一冊書來讀。
這時有一位非常有修為的老禪師路過,見他背這麼多書,就和他閑聊起來。
王壽說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並說自己不惜負重,全為了在旅途中讀書充實自己。
老禪師聽了歎口氣說:“無用。”
王壽聽得一愣,呆呆地望著老禪師,不知他說的是什麼意思。
老禪師合了合掌,笑笑說:“書是記載言論和思想的,言論和思想又由於人的勤奮思考而產生,所以聰明的人評價標準並不是以藏書的多少衡量的。你本來是一個聰明的人,為什麼不去思考問題,形成思想,卻要背著這累人的東西到處走呢?”
王壽聽了,如夢方醒,立刻三拜老禪師,當場燒了自己所帶的書,輕身人了東周。
◎為了以後著想,要做好長遠打算
從前,在相鄰的兩座山上的廟裏分別住著兩個和尚。兩山之間有一條溪,兩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溪邊挑水。久而久之,他們便成為好朋友了。
時間飛逝,不知不覺,五年過去了。
有一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右邊那座山的和尚想:他大概睡過頭了。便不以為意。哪知第二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樣,過了一個星期,還是一樣。直到過了一個月,右邊那座山的和尚,終於按捺不住。他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過去探望他,看看能幫上什麼忙。於是他便爬上了左邊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
當他到達左邊這座山的廟看到他的老友時,卻大吃一驚。因為他的老友正在廟前打太極拳,一點也不像一個月沒喝水的人。
他好奇地問:“你已經一個月沒有下山挑水了,難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嗎?”
左邊這座山的和尚說:“來來來,我帶你去看看。”於是,他帶著右邊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廟的後院,指著一口井說:“這五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後,都會抽空挖這口井。雖然我們現在年輕力壯,尚能自己挑水喝,倘若有一天我們都年邁走不動時,我們還能指望別人給我們挑水喝嗎?所以,即使我有時很忙,但也沒有間斷過我的挖井計劃,能挖多少算多少。如今,終於讓我挖出井,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練習我喜歡的太極拳了。”
◎隻有投入生活,才能實現自我的價值
小和尚雲修想一心研習佛法和頌經,不願過問俗事。某佛教協會欲請他去參加學術交流會,他推辭,認為那樣會幹擾他的清修。他的師父明遠卻認為他去參加學術交流會有助於弘揚佛法,造福社會。便給他講了下麵的故事,以便開導他:
齊國有一個名叫田仲的人,自命清高,不願與達官貴人為伍而隱居鄉間,認為自己這樣做是十分明智的。
宋國有個叫屈穀的人到田仲那裏去見他,對他說:“我聽說過先生的大義,您是不願仰人鼻息的人。我沒有什麼別的本事,隻會種莊稼蔬菜,特別是種葫蘆很有方法。現在,我有一個大葫蘆。它不僅堅硬得像石頭一般,而且皮非常厚,以致於葫蘆裏麵沒有空竅。這是我特意留下來的一隻大葫蘆,我想把它送給您。”
田仲聽後,對屈穀說:“葫蘆嫩的時候,可以吃;老了不能吃的時候,它最大的用途就是盛放東西。現在你的這個葫蘆雖然很大,然而它不僅皮厚,沒有空竅,而且堅硬得不能剖開。像這樣的葫蘆既不能裝物,也不能盛酒,我要它有什麼用處呢?”
屈穀說:“先生說得對極了,我馬上把它扔掉。不過,先生是否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您雖然是不仰仗別人而活著,但是您隱居在此,空有滿腦子的學問和渾身的本領,卻對國家沒有一點用處,您同我剛才說的那個大葫蘆不是一樣的嗎?”
◎隻爭朝夕
一個青年去尋找深山裏的智者,向他請教一些人生問題。
“請問大師,你生命中的哪一天最重要?是生日還是死日?是上山學藝的那一天,還是得道開悟的那一天?……”青年連珠炮似地問。
“都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今天。”智者不假思索地答道。
“為什麼?”
青年甚為好奇:“今天發生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