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快樂自由——心中無掛礙,萬事皆和諧(2)(1 / 3)

道光禪師有一次問大珠慧海禪師道:“禪師!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

大珠:“老僧無心可用,無道可修。”

道光:“既然無心可用,無道可修,為什麼每天要聚眾勸人參禪修道?”

大珠:“老僧我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哪有什麼地方可以聚眾?”

道光:“事實上你每天聚眾論道,難道這不是說法度眾?”

大珠:“請你不要冤枉我,我連話都不會說,如何論道?我連一個人也沒有看到,你怎可說我度眾呢?”

道光:“禪師,您這可打妄語了。”

大珠:“老僧連舌頭都沒有,又如何妄語?”

道光:“難道塵世間,有情世間,你和我的存在,還有參禪說法的事實,都是假的嗎?”

大珠:“都是真的!”

道光:“既是真的,你為什麼都要否定呢?”

大珠:“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

道光終於言下大悟。

◎感到煩惱學會注意力

古時候的人們,都利用腳力極佳的騾子,來馱運笨重的貨物。騾子的體力雖然好得不得了,但也有著一項要命的缺點——就是傳說中的騾子脾氣。

一頭騾子若是扭了性子,它的四隻腳便會像上了釘子一樣,固定在地麵,一動也不動,無論主人怎樣使勁鞭打,騾子還是堅持它固執的脾氣,一步也不肯向前走。

這天,一位老和尚和小徒弟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小和尚麵對著不肯邁步的騾子,高高舉起了鞭子。

老和尚趕忙製止了他:“慢慢,每當騾子鬧脾氣時,有經驗的主人,不會拿鞭子打它,那樣隻會讓情況更加嚴重。”

小和尚忙問:“那該怎麼辦呢?”

老和尚說:“你可以運用智能,很快地從地上抓起一把泥土,塞進騾子的嘴巴裏。”

小和尚好奇地問:“騾子吃了泥土,就會乖乖地繼續往前走了?”

老和尚搖頭道:“不是這樣的,騾子會很快地把滿嘴的泥沙吐個幹淨。然後,在主人的驅趕下,才會往前走。”

小和尚詫異地說:“怎麼會這樣?”

老和尚微笑著解釋道:“道理很簡單,騾子忙著處理口中的泥土,便會忘了自己剛剛生氣的原因。這種塞泥土的做法,隻不過是轉移它的注意力罷了!這個方法用在騾子身上有效,同樣也適用於人發脾氣的時候……”

◎一切都會過去

有一位富翁整日悶悶不樂、愁眉不展。一天,富翁貼出告示:誰能夠給完美人生一個準確答案,而這個答案必須能夠適用在任何一種情況,包括失意、得意、快樂、煩惱、成功、失敗……

幾天裏來了許多人,給出了許多答案,但沒有一個答案令富翁滿意。

這一天,來了一位和尚。他對富翁說:“3天後,我一定可以給你一個完美而又令你滿意的答案。”

3天後,和尚交給富翁一張紙條,隻見上麵寫著:“一切都會過去。”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工作的

一位禪師惟愛蘭花。一天,他要外出雲遊,臨行前交待弟子好好照顧寺裏的蘭花。弟子們謹遵禪師的囑咐,但還是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花盆碎了,花落滿地。弟子們非常恐慌,等著領罰。

禪師回來了,聽說此事後,便將弟子們召集起來,說道:“我種蘭花,一是希望用來供佛,二是為了怡養性情,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快樂隻需要改變心態

小和尚凡了什麼事情都發愁。他之所以憂慮,是因為覺得自己太瘦了;他覺得自己現在過的生活不夠好;他很擔憂他給別人不好的印象;他很擔憂,因為他覺得自己得了胃病,他無法讀經書

凡了決定到九華山去旅行,希望換個環境能夠對他有所幫助。他上路前,師父交給他一封信並告訴他,等到了九華山之後再打開看。

凡了到九華山後覺得比在自己的廟裏更難過,因此,他拆開那封信,看看師父寫的是什麼。

師父在信上寫道:“徒兒,你現在離咱們的寺廟三百多裏,但你並不覺得有什麼不一樣,對不對?我知道你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同,因為你還帶著你的有麻煩的根源——也就是你自己。無論你的身體或是你的精神,都沒有什麼毛病,因為並不是你所遇到的環境使你受到挫折,而是由於你對各種情況的想像。總之,一個人心裏想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樣子,當你了解這點以後,就回來吧。因為那樣你就醫好了。”

他師父的信使他非常生氣,·凡了覺得自己需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教訓。

當時,他氣得馬上決定永遠不回自己的廟了。那天晚上,經過一座小廟,因為浚有別的地方好去,凡了就進去和一位老和尚聊了一個時辰的天。老和尚反複強調的是:“能征服精神的人,強過能攻城占地。”

凡了坐在蒲團上,聆聽著老和尚的教誨,聽到和他師父同樣的想法——這一來就把他腦子裏所有的胡思亂想一掃而空了。

凡了覺得自己第一次能夠很清楚而理智地思想,並發現自己真的是一個傻瓜——他曾想改變這個世界和全世界上所有的人——而惟一真正需要改變的,隻是自己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