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早,凡了就收拾行囊回廟去了。
當晚,他就平靜而愉快地讀起了經書。
◎哭笑皆由心造
禪師雲遊四方的時候,一次在一個老婆婆家裏借宿。一連幾天,這個老婆婆都在不停地哭,禪師心裏納悶,就問她道:“你為什麼整天都在哭呢?是不是有什麼傷心事,可否讓我為你講解?”
老婆婆說:“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賣鞋的,二女兒嫁給了賣傘的。天晴時,我就想到賣傘的小女兒一定沒法過日子;下雨時,我就想到大女兒的鞋一定賣不出去。因此我天天為她們流眼淚。”
禪師說:“原來是這麼回事啊,你這樣想可不對啊!”
老婆婆說:“母親為女兒擔心,有什麼不對呢?我知道擔心也沒有用。但是就是控製不了自己。”
禪師開導她說:“為女兒擔心本沒有錯,但是你為什麼不為女兒開心呢?你不妨天晴時就想到大女兒的鞋店生意一定很好,下雨時就想到小女兒的傘一定暢銷。你應該天天都為她們開心啊,怎麼會難過呢?”
老婆婆聽了禪師的話,一下子想通了。從此,老婆婆無論天晴還是下雨總是笑嘻嘻的。哭婆變成了笑婆。
◎斤斤計較,必生煩惱
道源禪師的家鄉在蘇北泰州一帶,他說他做小和尚時,地方上有一個乞丐,後來兒子發了大財,但是父親仍在外頭討飯,親戚朋友對他都不原諒。他覺得沒有麵子,就派人去把父親找回來。找回來之後,想好好地供養父親,哪裏曉得這個老人不習慣,過了幾天又偷偷跑去要飯。
世人都很詫異,而這位父親卻說:“這樣快樂、自在,無憂無慮,到哪裏都有得吃,有得住,一天到晚遊山玩水。”
有一位學禪的商人,帶了許多金銀珠寶去探望朋友,結果在途中被小偷全部盜走。但他卻毫無憤怒之氣,反而道:“我送給朋友,跟送給小偷沒有兩樣,反正都是送人的。”
心開意解,“可送朋友,同樣也可送小偷,給哪個不都一樣嗎?”念頭一轉,心就自在。
◎有發現的眼光,就有快樂
唐朝有一個龍潭崇信禪師,他曾跟隨天皇道悟禪師出家。
在崇信當學徒的數年之中,他隻是打柴掃地,挑水作羹,不曾得到道悟禪師一言半語的法要。
一天他忍不住向師父說:“師父!弟子自從跟您出家以來,已經多年了。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開示,請師父慈悲,傳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
道悟禪師聽後立刻回答道:“你剛才講的話,好冤枉師父啊!你想想看,自從你跟隨我出家以來,我未嚐一日不傳授你修道的心要。”
“弟子愚笨,不知您傳授給我了什麼?”崇信詫異地問。
“你端茶給我,我就喝;你捧飯給我,我就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點頭。我何嚐一日懈怠?這些不都在指示心要給你嗎!”
崇信禪師聽了,當下頓然開悟。
◎快樂自在其中
有一次,佛陀在阿羅非的土地上住留。他在林中一個用樹枝搭成的床上休息,那地方正好是牛群通過的地方。
阿羅非穿過樹林看到佛陀正沉浸在冥思苦想中,於是他走過去恭敬地打了個招呼,然後坐到佛陀身邊,說道:“法師,您生活得愉快嗎?”
佛陀回答說:“是這樣的,年輕人,在那些愉快生活的人們中,我也過著愉快的生活。”
“法師,冬夜寒冷,嚴霜之時就要到來,樹枝搭成的床十分簡陋,和尚的袈裟單薄而難以禦寒,冬天的風又這麼刺骨。您為什麼要呆在這兒?”他可憐這個上了年紀的佛陀。
但佛陀還是微笑著說:“是這麼的,年輕人,在那些愉快生活的人們中,我也在愉快地生活著。”
正如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苦惱一樣,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快樂,有時候在別人的眼裏也許是淒涼、痛苦的,殊不知人家正樂在其中呢。
◎不從世俗中解脫出來,不會快樂
人的生活本來是自由的,但為了追求欲望,往往犧牲那珍貴的自由。人寧可犧牲自己的本質,而求得一時的名利;情願出賣自己仁厚的本性,違背自己高貴的本質,當一個隨波逐流的流浪漢。當人們祈求獲得別人的認可時,必然已經喪失了自己最寶貴的情操。
唐朝南泉普願禪師住庵時,對一位新來訪的和尚說:“我上山去工作,到時請你自己做飯,並送一份上來。”
過了一會兒,這位訪僧就自己做飯吃了,一時閑散,在床上躺躺就睡著了。南泉不見訪僧送飯來,就回庵去,看到訪僧正呼呼大睡。南泉很幽默地也上床躺在他身邊睡覺。
又過一會兒,訪僧起床了。於是南泉說:“我以前曾經看過一個‘靈利’活潑的道人,直到現在沒有再見過。”
接著拿起一隻撣子搖一搖對訪僧說:“那個‘靈利’道人像是這個嗎?”
訪僧說:“不一樣。”
南泉說:“你曾經在什麼地方看過,怎麼知道他們不一樣。”
訪僧說:“如果你想知道我在哪裏見過,請和尚先放下撣子來。”
南泉高興地說:“我應證了你一雙自然流露智慧的眼睛。”
◎不與人比較,煩惱自然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