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九章 我寫鐵市長(3 / 3)

在兩年一屆的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1985-1986)全國優秀報告文學評獎中,《市長張鐵民》榜上有名。先後擔任陝西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兼副主席、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廳廳長的李若冰作為評委,當時很高興地說,這篇作品填補了陝西乃至西北作家在全國報告文學獲獎方麵的空白,在反映市長現實生活題材方麵也是不多見的,難能可貴的。

出書和電視劇

隨後,華嶽文藝出版社推出了《市長張鐵民》單行本,請原市委書記何承華作了序。序言中肯定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強調了市委市政府在原則問題上的一致態度,也指出作品內容有掛一漏萬的局限。這是我采訪還不夠深入細致、構思還欠得當的缺憾。當時,已擔任省人大副主任的何承華讓秘書尋找一個叫和穀的作家,要和我談談。我去了新城黃樓,經過敘談,我的作品的缺憾隻能在出版書的序中彌補了。之後,作品被收入省紀委編輯的發行量廣泛的《陝西黨風建設》一書。近些年來,陸續被載入多種全國性經典選本及網站。

時任陝西省文化廳廳長的霍紹亮,是我讀西北大學時的老師,他在戲劇創作的突破方麵頗有見地選中了鐵市長這一題材,組織陝西人民藝術居院導演戈治鈞、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李旭東等藝術家們多次商討,由我執筆改編為無場次話劇,拿出了劇本初稿。後因種種原因擱淺。

在此前後,西安電視台邀我將其改編為電視連續劇,先是惠毅與我聯絡,後由剛從西影廠藝術副廠長調任西安廣播電視局副局長的鄭定於老師牽頭,幾經周折,三起三落,完成了六集電視連續劇的拍攝。參加第一個攝製組的有上海的男王惠、女王惠,任冶湘等,拍攝了近一半,因經費及處理劇中人物矛盾的意見諸緣由停拍。第二個攝製組請北京電影學院韓小磊任導演,許還山主演,工作台本藝術加工多了,好回避真實人物矛盾的處理,準備開鏡時,接到有關上級領導部門意見,又下馬了。問題還出在本子上,出在真實人物關係上。在修改劇本,我已十分疲憊,尤其是精神上的壓力,便主動退出。但從內心講,我是急切盼望這部電視夠排除各種障礙拍攝成功的。曾在出版單行本時,我請省委常委、組織部長支益民寫過回憶文章,他是張鐵民在銅川工作時的秘書,對拍攝電視劇很支持,很熱心,在攝製遇到困難時多次協調組織上的意見,好幾次給市上領導打電話時我是在場的。第三個攝製組仍由我擔任編劇,由鄭定於老師繼續任藝術指導並親自在韓小磊的原導演工作台本基礎上進行改編,請李默然、陶玉玲、劉法魯、李萬年、蔣雯麗等出演主要角色,由萬盛華、楊寶石任導演。謝天謝地,時隔三年的電視連續劇《鐵市長》終於拍攝完成。拍攝最困難的時候,我去找張市長的夫人餘敏,她勸我說,能拍了拍,不好拍就算了,別讓死人把活人鬧得不得安寧。但她的心情,我是深知的。

1991年7月1目,中央電視台在一頻道黃金時段開播《鐵市長》,陝西、西安電視台同時播放。此劇是在建黨七十周年全國優秀電視劇展播中作為第一部播出的,後獲得該項展播優秀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西北首屆電視劇特別獎等多項大獎。作家李若冰、路遙,評論家王愚、肖雲儒、李星等,或在電視專題中作訪談,或撰寫文章在《陝西日報》等報刊整版推出,在文化界、政界和社會各界形成了當時的鐵市長熱。從寫報告文學《市長張鐵民》到拍攝電視連續劇《鐵市長》,曆時八個年頭。這正好是新時期文學藝術的興盛階段,有關鐵市長的作品的問世,應該說是應運而生。寫或拍攝有關現實生活中的或叫做行進中的市長的作品,它也應當說是最早的一部。報告文學和電視連續劇最早獲全國獎的陝西作品,它也是開了先河的。《中外市長》雜誌讓我列出有關鐵市長作品的若幹個最,有點勉為其難,就此打住。文學藝術畢竟不是統計學,作為精神產物,它像空氣、陽光、水一樣有形卻無形,散發、開放、流動,有時候可能是講不清道不白的。

《中外市長》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