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安有什麼好看的?無非是先看老古董,如秦兵馬俑、唐大雁塔、碑林和古城牆。如果在秦俑館你會感到雄風撲麵,登上雁塔有一種欲色的想象,在城牆上漫步感到腳步的沉著的話,那麼在碑林中徜徉時你一定覺得如入禪境,躲進石頭做的書頁裏去做一個千載難逢的好夢。
碑林立在這兒,生長在這兒是有一千年了。石頭沒有多大變化,也不會說話,但依傍石頭之林的古槐老柏會清晰地記錄下自然時序的更替,甚至於曾經的每'縷陽光與風雨。碑林也在忠實地守護著它的承載物,記憶並證明著曆史文化的一筆一畫,即使讓時光弄損了那一張張原本清白雋秀的臉,也不曾改變其真誠而生動的內容。即使身邊拄著拐杖的古樹倒下了,腐爛了,化成了泥土,石頭之書仍舊會頑強地存在下去,麵對未來的人類訴說衷腸。
你來的不早也不晚,在你所生活的時代的某一個年齡段,同學少年或風燭殘年,成群結隊或孤獨一人,這都沒什麼。是春是夏,也許是秋是冬,是早晨,也許是正午或黃昏,也都沒什麼。你來到了西安城南,讓興奮或疲憊的旅情借古城牆靠一靠,歇一歇,先別忙著顧及周圍眼花繚亂的古董書畫攤,輕鬆又清醒地進入碑林大門,以朝拜似的敬意步入石書的殿堂,這才是所謂的正經事。它的門樓不高,或許與周圍的門麵或屋脊別不很大,卻是庭院深深,藏龍臥虎,尤其是書法藝術庫存更是浩如煙海。
碑林正麵是古樹掩映的孔廟照壁,位於小巷北側,一般遊客是不大注意到的,據說是清代書畫家劉暉手跡。唐時的孔廟在西隅國子監附近,宋朝年間遷址這裏,使文廟、碑林、府學同在一處。莊嚴的正門麵西,通常是關閉著的,遊客大多是從東門進出的。現在的碑林多是明清時的建築,中國傳統式的中貫軸線,左右對稱,布局嚴謹,氣勢恢宏。如兩廡、戟門、欞星門、泮水橋、太和元氣坊、碑亭等,仍保留著原先的模樣,古樸而雋永。
碑林前院的兩側長長的屋含,原本是曆史博物館的展覽廳,周秦漢唐,宋元明清,漫長而豐厚的曆史遺存精華經過濃縮,被擠在狹窄局促的角落裏,實在是委屈了先人們若幹年。前多年光顧過這裏的人們,可能還依稀有一種庫房似的窩屈的印象。後來,也正是從這母性的地方,孕育出一個碩大威武的曆史博物館,雄峙於今天的大雁塔西北側,展示著陝西曆史文化的獨特豐姿。如同房地產的發展,幾千年曆史的遺產也從簡易的小平房遷居闊綽的殿堂了。活著的人需要居住環境的改善,人類發展中不滅的遺存物也當享受現代文明的居住環境,以養育一代代人類子孫的精神和心靈世界。
真正進入碑林的世界,是院落的中後院。有一片相對開闊的小廣場,止麵的碑亭大方秀美,碑林二字很醒目。穿過碑廊、墓誌廊,漫步於一座座碑室裏,能親近琳琅滿目的各式碑刻,有一種從遠古而軍的筆墨與刀石連同創造者呼吸的氣息直撲麵頰,浸入心靈的泥土。文字借著石碑留存下來,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傳承形式。先秦到漢代,甲骨、鍾鼎相繼被碑刻取代,它的形製與文字性質分有碑、墓誌、石經、刻帖等品類。這裏所藏的有晉《司馬芳殘碑》、前秦《廣武將軍碑》、隋《孟顯達碑》、唐《皇甫誕碑》、《玄秘塔碑》一類墓碑,有北魏《暉福寺碑》、《集王書聖教序碑》、《孔子廟堂碑》等寺廟碑,功德碑則首推漢《曹全碑》和唐《述聖頌》。雜刻碑如《大觀聖作碑》、《興慶宮殘圖》、《鬆鶴圖》,或詔敕、地圖、線刻畫,形式多樣,各呈其采。墓碑有過向墓誌的過渡期,《元楨》、《李壽》堪稱精品。這裏所藏的儒家經典和佛道經刻,如唐《開成石經》,由114方巨石組成,可謂大觀。宋朝興起的刻帖,將名家書法刻於碑版之上,如《淳化閣帖》、《黃庭堅詩帖》,其文采書風都是上乘的。留在紙上的墨跡,有耐活時光的限度,一旦被刻上石碑,則流傳久遠,且更具真實可信性。在它的史學價值之外,書法藝術上的價值更堪稱稀世之寶,麵對篆書之《嶧山碑》、隸書之《曹全碑》、行書之王羲之、草書之懷素、楷書之歐虞褚顏柳,領袖風範,百代流傳,令人不得不生膜拜之情。這一幢幢石頭組成的史冊,記載的是瑰麗的中國曆史文化,也留下了漢字書法藝術的真經。無論是識字的平民百姓,還是書法愛好者,都會視碑林為別一意義的祖庭,為之敬重,為之怦然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