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七章 把真誠交給心靈(2 / 2)

客島意識

男一個饒有興趣的話題是由和穀近期的係列散文客島劄記引起的,作家趙伯濤細致地分析了和穀客島劄記係列中的兩個典型意象:路和雨,認為這充分反映了一個現代人在現代社會中的孤獨和無助,精神流放,路途遙迢,無家可歸,無論置身何處,都是匆匆過客,精神的家園無處可尋,這是卡夫卡式的困惑,因此,和穀作品中的客島意識,實際上是孤獨的人麵對茫茫世界的終極困惑。作家孔見延續了這個話題,對客島意識作了新穎的闡釋,他說海南島所有的人都是客居,連真正的土著黎、苗族也是遷移而來,大家先後來到一個陌生的孤島上,四麵環海,無路可走,而且這裏終年高溫,樹高草深,台風頻仍,任何人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中,都會萌發出一種動蕩、漂泊、命無定數的客島意識;在今天的商品大潮中,暴富暴貧更朝雲暮雨,這種命運無常的感受尤為強烈。因此,在海南島人們更易體會到一種終極的困惑,這正是海南將出大作品的根基所在。作家黃宏地用事實對比作了論證:曆史上被流放到海南的赫赫有名的五公,他們或者以前就是大作家,但流入到海南後的作品更感人;或者以前很少寫作品,但流放海南後卻作品連篇,可見這座島嶼的確是文學的沃土。

討論會的最後,會議主持人、省作協副主席韓少功作了總結。他認為文學說到底是作家與自身的較量,是自身學識修養智慧精神的自我對抗和拚耗,而不是來自外界壓力,和穀的創作正是這樣,他目前是全國散文界有影響的一個成熟的作家,相信他以後肯定能給我們以更多的驚訝。

《文學報》1995年

穀,原名蠻子也。成名於長安,四十歲果然南下。今來見之,其誌未改,容顏卻老,念友之取南火熔器,盼再歸北。想十年之後,西京擁爐,談天說地,輝煌人生,撫孫兒孫女,暢敘今夜,呼茶喚酒,不亦樂乎。人之一生,此也足也。

1995年4月19日於海口龍舌坡午夜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