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教育孩子為他人著想(1 / 1)

阿道夫·馮·拜耳是德國著名的科學家。因為合成靛藍,對研究有機染料及芳香劑等有機化合物作出了極大的貢獻,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小拜耳的父親曾是一名軍人,對科技的發展非常感興趣。退休後,50多歲的他本應該頤養天年,但他卻開始學習地質學。每當父親學習時,母親就帶著孩子離開,不讓丈夫受到幹擾。

轉眼間,小拜耳10歲了。生日那天,小拜耳高興極了。他想,母親一定會好好為他慶賀的,也許還會送他一件珍貴的禮物呢。這一天,真是盼得太久了啊。

然而,小拜耳發現,母親似乎根本沒有作任何準備,連提都沒有提。一大早,父親就開始學習,連一聲“生日快樂”都沒有說,母親也沒有任何表示。好幾次,小拜耳真想提醒母親,但話一到嘴邊,還沒出口,母親就把話題岔開,根本不往生日上提。

吃罷早飯,母親對他說:“兒子,咱們到姥姥家去。”小拜耳想:難道是到姥姥家過生日?或者從姥姥家回來時,母親再給買禮物?所以他就跟著母親去了姥姥家。

在姥姥家,姥姥像往日一樣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但生日的事依然隻字未提;生日禮物,更是不見蹤影。小拜耳不好意思開口問姥姥,畢竟是來做客,那樣問就太不禮貌了。

回家的路上,小拜耳再也忍不住了,他問母親:“媽媽,今天是我的生日呀,難道你忘記了嗎?”

“沒有忘記呀。兒子的生日,做媽媽的怎麼會忘記呢?”母親的回答讓他感到吃驚。

“你既然知道,為什麼還帶我到姥姥家做客,卻不在家裏慶賀一下?”小拜耳委屈地說。

“爸爸明天就要考試了,你知道嗎?”母親和藹地問。

小拜耳點點頭。

“你想過沒有,如果我們在家裏慶賀,是不是會影響爸爸學習?”

小拜耳又點點頭。

“孩子,我知道你的心情,很想媽媽為你慶賀一下。可是,爸爸小時候沒有機會學習,現在50多歲了,才有這個學習的機會。如果失去了這個機會,將來更不好考了。你說,我們是不是應該犧牲一下,為爸爸著想?”

聽了母親的話,小拜耳的眼前立即浮現了父親趴在桌子上自學的情景。父親學習很吃力,卻勁頭很高,即使受到冷嘲熱諷也堅持自己的誌向。對父親的這種學習精神,小拜耳一向很敬重。他不由得又點了點頭。

母親接著開導說:“你現在正是學習的大好時光,記憶力好,頭腦靈活,如果用功,就會學到許多知識;一旦到了你爸爸這個年紀,學習就會很吃力的。一個人有了知識,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不被人小瞧。”

“我知道了,媽媽。”

“不過,你放心,等你爸爸考完了,我們會抽出時間,好好為你的生日慶賀一番,好嗎?”

“謝謝媽媽。我一定好好讀書,不讓你失望。”小拜耳高興地說。

教育孩子從小要理解他人、禮讓他人,處處為他人著想;當自己的小利益與他人的大利益相衝突時,主動放棄自己的利益,成全他人。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思想,樹立以大局為重的意識;其次要學會寬容和謙讓,在強調自己的利益時,更要考慮他人的利益。在中國的許多獨生子女中這恰恰是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