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救國當選科技(1 / 1)

鄧稼先是我國核工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參與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及氫彈的研製,被譽為“兩彈元勳”。

鄧稼先從小就有愛國情懷。13歲時,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爆發了,日本侵略者占領了北平。當時,日本侵略者有個規定:凡是中國百姓從日本哨兵麵前走過,都要向其行鞠躬禮。鄧稼先雖然還不能完全明白這是怎麼回事,但他知道這是一種侮辱,於是,他寧願繞道走,也不去向侵略者行禮,以免自己的人格受到玷汙。

這種對侵略者的痛恨,源自他有一個愛國的父親。一天,父親的一位老朋友夾著公文包到鄧家來拜訪。沒想到,那位朋友剛一進門,平時一向很和氣的父親突然勃然大怒,很嚴厲地質問他:“你來幹什麼?這裏不歡迎你這樣的人。”朋友一下子明白了:鄧先生是嫌自己給日本人辦事。朋友羞愧難當,正想辯解什麼,父親一聲怒吼:“你出去!”這件事,給童年的鄧稼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產生了最樸素的愛國意識。

那時,日本侵略者每占領一座中國城市,就強迫中國人去參加所謂遊行集會,慶賀他們的勝利。如果不去,就會被殺頭。有一次,侵略者又逼市民和學生遊行。鄧稼先雖然很氣憤,但又不能不去。當遊行剛剛要開始的時候,他就扯碎了發給他們的小紙旗,還不覺得解氣,又把破碎的旗子扔在地上,猛踩一腳,感到很揚眉吐氣。但這一幕被一個穿便衣的特務看見了。特務找到校長,要校長交出這名學生。校長知道這事是鄧稼先幹的,但出於對學生的愛護,把這件事搪塞過去了。後來,校長找到鄧稼先的父親,告訴他:“鄧稼先已被人盯上了,遲早會出危險的。萬一被密報上去,就會落到日本人手中。為了他的安全,應該想辦法讓他離開這裏。”

眼見事情已到了這個地步,父親隻得同意把兒子送到外地。臨行前,家裏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飯,但誰也吃不下去。父親坐在一把老式木椅上,以從沒有過的眼光看著兒子,很久才堅定地說:“你還年輕,正是學知識的時候。你出去之後,不要像我一樣學文,學文對國家有多大用處呢?你一定要學科學。我們國家落後、貧窮,受人侵略,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國家的科學技術不如人。隻有掌握了科學,才能對國家有用啊。”

鄧稼先把父親的話深深記在心裏。就這樣,16歲的他離開了北平,開始了新的求學曆程。他始終牢記父親的囑托,決心掌握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識,將來好報效祖國。

“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的愛國思想是從小就養成的,並支撐著他的一生。在祖國被侵略的情況下,是父親的一番肺腑之言點亮了他心中的燈盞,從此,抱著“科技救國”的信念,鄧稼先刻苦求學,走出了一條輝煌的成功之路。做父母的,應像鄧父那樣,率先垂範,做一個熱愛祖國的人,並努力把愛國的種子傳給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