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把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欲(1 / 1)

威廉·拉姆賽是英國著名的化學家,1904年,因發現了許多氣態惰性元素,並確定了它們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小拉姆賽最初接觸“空氣”的概念,是在一年的冬天。那天,天很冷,小拉姆賽正坐在壁爐前一邊取暖一邊讀書,突然他被眼前那跳動的火焰吸引住了。多麼神奇的火焰呀,從閃著藍幽幽火光的一點點,慢慢擴大成橙紅色的一個大火團,他情不自禁地伸出手去撥弄火焰。就在這時,火焰的高溫一下子灼痛了他的手,他尖叫一聲,趕緊把手縮了回來。

疼痛沒有使小拉姆賽在意,他反而對火焰更感興趣了。他望著爐火想道:一根幹燥的小木頭,為什麼會燃燒起來,它產生了火焰,而自己卻化成了灰燼呢?

“媽媽,為什麼木頭會燃燒起來?”他跑到母親那裏尋求答案。

母親卻發現了他那隻被火焰燒紅了的手,心疼地問:“孩子,你怎麼這樣不小心?很痛吧?”

“不!媽媽,你還沒有告訴我,木頭為什麼會燃燒起來。”小拉姆賽撅著嘴巴問。

“噢,因為有空氣呀。寶貝問這個幹什麼?”母親邊回答邊撫摸孩子手上的燒傷。

“什麼是空氣呀?我怎麼看不見空氣在哪裏呢?”小拉姆賽繼續追問。

母親的學問有限,一時答不上來。恰巧這時父親走來了,小拉姆賽趕緊拉住父親的衣服,問:“爸爸,你告訴我,空氣是什麼?它為什麼會把木頭燒著呢?”

“噢,你問這個。”父親慈祥地笑了。他掏出了煙鬥,裝上煙葉,對著火吸了一口,回答道:“空氣包含著好幾種氣體。”

“那氣體又是什麼呢?”小拉姆賽窮根究底地問。

“氣體就在我們周圍,它們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我們看不見它們,也抓不住它們。空氣裏有氧氣,我們靠它呼吸,然後又呼出二氧化碳。你聽明白了嗎,兒子?”

“空氣裏除了氧氣和二氧化碳,還有什麼氣體呢?”

“還有很多吧,我不知道,因為科學家們還沒有發現呢。”

“那木頭為什麼會在空氣裏燃燒呢?”

“這是一個化學反應過程。”

“什麼叫化學反應?”

望著兒子沒完沒了地提問的樣子,父親笑了。父親說:“兒子,你提的問題很好。可是,有許多問題連爸爸也答不上來。這樣吧,我給你看一本書,是一本科普讀物,這裏可能有你需要的答案。”

小拉姆賽接過父親遞來的科普書籍,重新坐在壁爐前閱讀起來。但裏麵沒有告訴他空氣是由哪些氣體組成的、木頭為什麼會燃燒的道理。他把自己的失望告訴了父親。父親鼓勵說:“兒子,科學是無止境的,許多未解之謎是靠科學家一步一步發現的。如果科學家還沒有找到你需要的答案,那就好好讀書吧,爭取你將來親自把它搞明白,好不好?”

“好吧,爸爸。”小拉姆賽鄭重地回答。

好問是一種好習慣,是孩子追求知識的開始。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和所有取得了不凡成就的人,他們的學識多是從“問”開始,然後才進一步挖掘知識寶藏的。實際上,孩子這種好問的天性說到底就是一種渴求知識欲望的“幼芽”,且這株幼芽是十分嬌嫩和脆弱的。如果家長能精心保護、耐心教育、科學地為之“施肥澆水”、“除草滅蟲”,它就會呈現出勃勃生機;如果保護不當,就會使之遭到摧殘,甚至被扼殺,這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創造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