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是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英國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是近代科學的象征。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創立了經典力學的基本體係。
兒時的牛頓並不是一個神童,他天質平常,學習成績一般。但他愛動腦筋,喜歡動手製作一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兒,如風車、木鍾、折疊式提燈等。有一次,牛頓在課堂上思考問題,對老師講的內容心不在焉。老師把他叫起來問:“一加一等於二,那麼二加一等於多少?”牛頓脫口而出:“等於二。”惹得同學哄堂大笑。牛頓這才知道回答錯了。原來他正在回想著自己昨天晚上放風箏的事情,他在風箏上別出心裁地放了一盞夜燈後送入天空,夜間村裏人看到後又驚又喜,以為彗星出現了。沒料到正想著,被老師發現了。因此,在老師的眼裏,牛頓不是個好學生。這樣的事情出現多了,學校認為牛頓是個頑劣不化的孩子,差點開除了他。
牛頓雖然給老師的印象不好,卻是一個心靈手巧的孩子。例如,他把風車的機械原理摸透後,自己製造了一個模型;他將老鼠綁在一架有輪子的踏車上,然後在輪子的前麵放上一粒玉米,老鼠就不斷地跑動,於是輪子也不停地轉動。除此之外,他還製造了一個小水鍾,每天早晨,小水鍾會自動滴水到他的臉上,催他起床。他還做了一個能根據太陽影子的移動判定時間的日晷。
牛頓剛一出生時就失去了父親,母親經營著一個農場,希望兒子將來成為一個農民。牛頓上中學時,因為農場缺少幫手,母親迫於無奈,隻好讓牛頓輟學回家務農。但牛頓仍然保持著愛讀書和愛動手的習慣,一有機會就會拿書去鑽研,以至忘記了幹活。每次母親叫他同用人一起到市場熟悉交易的情況時,他便懇求用人一個人上街,自己躲在樹叢後麵看書。有一次,牛頓的舅舅來找他,母親說他在集市上,但到了集市上還是沒有看見牛頓,一問用人,才知他到附近看書去了。舅舅找到牛頓時,看見他正伸著腿,躺在草地上,聚精會神地鑽研一個數學問題,舅舅一連叫了幾聲,他都沒有聽見。
母親看到兒子無心於農事,卻熱衷於讀書和鑽研問題,這才意識到自己當初讓他輟學是錯誤的。他把兒子叫到身邊,進行了一次長談。她問牛頓:“你將來到底打算幹什麼?”
“媽媽,我想將來發明許多有趣的東西,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牛頓認真地說。
“唉,看來你是一個當科學家的料。你喜歡讀書,也喜歡做實驗;可是,你的學習成績卻很一般。這樣的話,你將來怎麼能考得上大學呢?當科學家更是遙不可及的事。”
“媽媽,如果還讓我讀書的話,我會一邊做實驗,一邊把書念好,決不讓老師挑出我的錯誤。”
“好吧,你明天還去上學吧。雖然媽媽辛苦一些,隻要你能把書念好了,我也不在乎了。”
就這樣,牛頓重新回到了學校,繼續如饑似渴地汲取書本上的營養。他後來在科學界取得了巨大成就,幾乎被當做偶像崇拜。作為英國皇家學會終身會長、法國科學院至尊的外國院士,並獲得爵士稱號的牛頓,是母親的理解、寬容和他的鑽研精神,才成就了他輝煌的事業。
很難找到一個方方麵麵都優秀的孩子,孩子某一方麵表現得很差,但在別的方麵也許很優秀。家教的任務,不是把孩子培養成“十全十美”的全才,而是因人施教、因智施教,在孩子特別擅長的領域加一把勁,使其有所作為。因此,我們不要輕易否定一個孩子,也不要輕易肯定一個孩子,重要的是從孩子身上找到他們最擅長、最易開發的領域,然後加以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