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是明代著名醫學家、藥物學家,被醫藥界稱為“藥聖”。他的著作《本草綱目》,被國內外廣為推崇和讚譽。
李時珍出生於醫學世家。祖父、父親都是當地有名的醫生。受家庭影響,李時珍從小就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小時候,李時珍患過肺結核病,差點命喪黃泉,幸虧父親有一手高明的醫術,把他從死亡線上拯救回來。從此,他暗下決心,長大了一定像父親那樣,學一手醫病本領,為世人行醫治病,當一名普世救人的好醫生。
然而,父親卻不同意兒子的選擇。當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在世人眼裏,行醫是小道、賤業,不能立身揚名。別人也都看不起這一行業,李家就經常受到官紳的欺侮,受夠了委屈。父親不想讓兒子也步其後塵,想讓他考取功名,長大了能換取一官半職,好光耀門庭。當得知兒子長大後也要行醫時,他就語重心長地說:“孩子,難道爹吃的苦還不夠多嗎?好好讀書吧,哪怕是中個秀才,也比爹強啊。”
看到父親態度堅決,年幼的李時珍不想讓他傷心,隻好進了私塾,埋頭讀書。在14歲時,他終於考上了秀才。然而,當他接連三次應試舉人時,都名落孫山。一連串的打擊,使李時珍有些灰心喪氣,加上他本就沒有功名之心,於是決定放棄繼續應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醫學中去。為了表明心跡,李時珍還寫了一首明誌歌:“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誌,至死不怕難。”這次,父親知道他的態度非常堅決,就不再勉強。父親對他說:“你有心行醫,爹不再攔你。但醫學是一門學問,需要作好克服困難的心理準備,需要吃很多苦;另外,還要有恒心、毅力和耐心,嚴守醫德,隻有這樣,你才能做一個好醫生。因此,爹向你提個條件,就是你必須勤奮,隻許成功,不許失敗。這些,你都能做到嗎?”李時珍說:“爹,我能做到,我一定會做一個好醫生,決不讓爹失望。”
看到兒子堅定的麵孔,父親徹底放下心來。從此,父親帶著兒子四處行醫問診,到深山老林去采集藥草,把自己的所有技能全部告訴兒子。有時,他還和兒子共同研究病例,尋找病根病源,商量藥草配方;特別是他和兒子共同探討了許多藥草的藥用價值,去偽存真,這些對李時珍的用處非常大。父親的指導,加上自己的天賦和勤奮,李時珍進步很快,不久就能獨立行醫了。他結合自己的實踐,用27年的時間寫成了《本草綱目》,此書集中國古代醫藥學之大成,是一部偉大的經典。
學會自我選擇,是人成長過程中的一項很重要的能力。做家長的從小就要尊重孩子,重視給孩子個人自主權,讓孩子學會在社會允許的條件下自己作決定,獨立地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如果父母一味包辦孩子的前程,不僅引起孩子的抵觸,也會使孩子喪失信心和激情,最終難以達到目的,或結果並不像想的那樣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