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埃爾·居裏是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是傑出的女科學家居裏夫人的丈夫。1903年,因對發現輻射現象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和妻子及另一位物理學家亨利·貝可勒爾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比埃爾·居裏的父親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反對強加於人的一切做法。他認為,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凡事都要自己深思熟慮一番的性格,就不宜送孩子到學校接受教育。他認為,那種灌輸式教育無異於抹殺孩子的個性,使孩子的智力受到影響。因此,他不讓孩子上小學和中學。他決定讓孩子受到一種自由開放式的教育,讓他們在自由的環境下成長。具體方法是,先讓孩子在家裏接受父母的啟蒙教育,然後把他們托給一位學識淵博的家庭教師。
在啟蒙教育階段,父親為比埃爾安排的學習計劃很簡單。由於比埃爾聰明過人,學得很快,父親的教學計劃根本不能滿足他的需要。父親便根據這種情況,一步步增強學習的難度。
父親開始教孩子學數學,比埃爾的進步很快。這使父親增強了培養孩子學科學的信心。為了培養孩子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父親除了安排數理化的學習計劃外,還鼓勵孩子學習曆史和文學,常常帶著他們到鄉村去郊遊,使他們開闊視野,增強對大自然的好奇心,並養成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
父親的職業是一名醫生。他除了行醫外,也進行一些科學研究,做一些實驗。在做實驗時,他便把兒子叫到身邊觀摩,然後,再讓兒子親手做實驗。這使孩子很早就養成了自己動手做實驗、在實驗中尋求答案的習慣。
比埃爾14歲時,父親覺得孩子能從自己身邊學到的東西已有限,便把他托給有能力的人。父親覺得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於是,他把比埃爾送到一位數學教授那裏學數學,提高數學才能。15歲時,又把比埃爾送到他哥哥那裏,他的哥哥雅克·居裏是一所醫藥學校的助教,當時才18歲。比埃爾做哥哥的實驗助手,幫助哥哥整理物理講義,逐步熟悉了實驗室的工作。
正是父親的這種自由開放式教育,使比埃爾及他的哥哥受到了良好的智力開發和基礎訓練,為後來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6歲時,比埃爾就獲得了科學學士學位。18歲時,比埃爾和哥哥一起發現了晶體的壓電效應,還設計了一種壓電石英靜電計——居裏計,它能把分量極微的電量精確地測量出來,成為當代石英控製計時計和無線電發報機的先驅。
比埃爾的父親認為,學校的教育隻能扼殺孩子的個性,不利於孩子的自由成長,因此才“另起爐灶”,自己給孩子安排功課,並培養孩子的基本素質;當自己的能力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時,他就把孩子托付給更有能力的人。這種教育方式確實值得我們思考。當然,這種教育方法的實質,仍然是合理安排功課、培養綜合素質、練好基本功、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