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茨是德國著名的生理醫學家。1970年,因在神經和肌肉研究領域,特別是神經肌肉傳遞的物理——化學機製方麵所取得的成就,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卡茨小時候很聰明,也有很強的好奇心,對很多事物都感興趣。一旦感興趣了,他就全身心地投入進去,不爭個高低決不罷休。他還善於動腦,會找竅門。比如,在做遊戲時,夥伴們往往按部就班地忙碌,而他卻總是第一個找到竅門,然後輕鬆取勝。
然而,在上中學時,他卻遇到了一個不能輕易取勝的對手。那時,卡茨正在學習國際象棋,而他的同桌剛好是國際象棋的高手,結果卡茨屢戰屢敗。這對一向以勝利者出名的卡茨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他下決心要戰勝對手。
卡茨憑著自己的聰明和努力,棋下得越來越好。兩人一到下課時間就擺開戰場“廝殺”,下得難解難分。有時,下得連上課都不知道了。有時即使坐在課堂上,腦子裏裝的還是下棋,時刻都在盤算著棋路,製訂自己的對策。後來,他甚至一放學就跑到茶館去下棋,既不做作業,也不複習功課。久而久之,沉迷其中難以自拔了。
老師發現卡茨的學習成績不斷下降後,經過進一步的了解,終於弄清了原因。學校把這個情況迅速通報給了卡茨的父親。父親把小卡茨叫到自己的房間,平靜地問道:“你很喜歡下棋是嗎?”
小卡茨擔心父親會責罵他,但父親卻和顏悅色地對他說話,這使他放下心來,點了點頭。
“這是不是說明,你不再喜歡讀書了?”父親又問。
“不,我當然喜歡讀書。爸爸,這個你是知道的。”小卡茨爭辯道。
是啊,卡茨從小就熱愛讀書,並從知識的海洋裏獲取了無窮的樂趣,還打算將來當科學家呢。他怎麼會不喜歡讀書呢?
“可是,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一個人隻能做好一件事,要想把兩件事都做好,是很難的。你很喜歡下棋,想把棋下好,卻把學習的時間浪費掉了。到頭來,學習沒跟上去,棋也未必下得好,這不是兩敗俱傷的事情嗎?”
小卡茨眨了眨眼睛,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父親嚴肅地說道:“所以,我今天叫你來,就是讓你要作一個決定,你打算把精力和時間到底放在什麼地方,是放在讀書上麵,還是放在下棋上麵?現在就請你自己作出選擇。不過,我提醒你,一旦選擇了,你就必須努力做好,並且徹底忘掉已經放棄的東西。”
小卡茨猶豫了半天,終於戀戀不舍地把象棋收進箱子裏鎖起來,決定專心讀書了。不久,他的學習成績就恢複了最好的狀態。
當孩子沉湎於學習以外的事情時,做父母的不可一味地打擊和責罵,而應該把道理給孩子講清楚,讓孩子自己作出判斷和選擇。讓孩子自己選擇很重要,這既鍛煉了孩子的思維能力和甄別能力,也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權,不至於造成逆反心理。家長應相信孩子,他們會作出自己的正確決定;一旦作出了決定,他們也會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