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1.“狠”心雕琢育才子(1 / 1)

丁肇中出生於一個書香之家,他的父親丁觀海、母親王雋英都是大學教授,這樣的家庭原本可以使丁肇中受到很好的教育,但由於他生長的年代正是兵荒馬亂的時候,又趕上抗日戰爭,人心惶惶自然是少不了的,因此丁肇中很晚才接受正式教育。而且,丁肇中就讀的學校是一所大學的附屬小學,他的媽媽便是那所大學的校長,於是就有了這樣的局麵:丁肇中的老師幾乎都是他媽媽的學生。有了這層關係,老師們對他的管教自然也就放鬆了很多,有時甚至到了“放縱”的地步。

對於一個不懂世事的孩子來說,過度的放任從來都不是什麼好事情。當丁肇中發現老師對自己放鬆後,他開始逃學了,池塘、河邊、田野成了他最喜歡遊蕩的地方。事情終於被他的父母發現了,他們意識到如果長期這樣下去丁肇中將沒有任何前途可言,於是,他們決定狠抓孩子的教育問題。狠抓的結果就是:他們白天在學校教學生,晚上回家教兒子。他們檢查丁肇中學過的功課,批改他的作業,指導他學習新的功課。在這個“狠抓”的過程中,教的人與學的人沒有誰是輕鬆的,但當他們看到兒子的學習興趣在慢慢提高,看到兒子完成學習任務越來越輕鬆時,丁肇中的父母慶幸對兒子的教育抓得還不算晚。

為了讓兒子自己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丁觀海抓住每一個有利時機對孩子進行教育。一次,他在刻一個“玉不琢,不成器”的圖章,丁肇中看到後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丁觀海就趁機向兒子講述了“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最後,丁觀海說:“琢磨,琢磨,小時候看父母老師琢磨,長大了靠自己琢磨,學到老也學不完啊!”這些話一直留在了丁肇中的記憶裏。也正是這句話,讓丁肇中養成了喜歡探究問題的好習慣。

一次物理老師出了一道思考題,很多同學想了想覺得很難就放棄了,等著老師講解,丁肇中不是這樣,他吃飯想、走路想,別的同學都出去活動了,他還在對著那道題苦苦思索,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終於想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他馬上跑到圖書館查找資料以求驗證,直到確認自己的解題方法沒有錯誤,他才滿意而去。課堂上他聚精會神地聽課,不論對自己的答案有沒有把握,他總是第一個舉手回答老師的提問。課後他和同學們討論問題時,往往要辯論到“甚解”才肯罷休。他的課餘時間大部分是在圖書館度過的,很少與同學一起打球、看電影,他認為“最浪費不起的是時間”。丁肇中的勤奮刻苦、勇於探索的精神為他實現終身的奮鬥目標打下了紮實的基礎,讓他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終於在1976年站在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台上。

對孩子生活、學習環境的營造固然很重要,但更可貴的,乃是對璞玉進行主動的、適合其自身特點的雕琢。父母要關注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變化,針對其變化進行必要的教育措施,正確的要給予鼓勵和引導,錯誤的要給予指導和糾正。如果孩子不小心誤入歧途,父母則要拿出應有的膽識與魄力,采取必要的手段將其拉回正途,以免給孩子的人生之路設下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