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2.教育重在因材施教(1 / 1)

祖衝之是我國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而他之所以能有後來的成就,與他祖父對他采取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是分不開的。

祖衝之五六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祖朔之為了兒子將來能夠考取功名,開始督導他讀經書、背經書。可是祖衝之對經書根本不感興趣,所以無論他怎麼努力學習,都背不下來父親教授的內容,以至於祖衝之9歲的時候,都背不上幾句經書。望子成龍的祖朔之看到兒子這樣“笨”,又急又氣,有時急得用尺子啪啪地敲擊桌子,有時又會氣得責罵祖衝之不夠聰慧。父親的氣急敗壞讓祖衝之越發沉默,也越發害怕。有一次,他甚至說不要讀經書。祖衝之的話讓他的父親大為震怒,一氣之下,祖朔之打了兒子。事情被祖衝之的祖父祖昌知道後,他教育兒子祖朔之說,如此打罵孩子,並不能打出聰明,也不能罵出才華,更不會使孩子有什麼出息。然後祖昌決定自己親自教導孫子祖衝之。

和祖朔之不同,祖昌對祖衝之的教育是自然的、潛移默化的。祖昌那時是大匠卿,是主管國家建築工程的最高官員。當他決定教導孫子祖衝之後,他並沒有急於在某方麵培養祖衝之,而是在工作之餘帶祖衝之到自己的工程現場,讓祖衝之感受河流、山川、花草的自然之美。也正是在這時,祖衝之從鄉下孩子那裏認識了牛郎星、織女星,聽到了小夥伴們掛在嘴邊的歌訣:

初一看不見,

初二一根線。

初三初四鐮刀月,

初七初八月半邊。

一天更比一天胖,

直到十五月團圓。

十七十八月退出,

廿二半夜見半圓。

一天更比一天瘦,

廿九三十月難見。

和那些經文不同,祖衝之聽過幾次就把這首歌訣背下來了。他不僅背下來,還積極動腦思考為什麼月亮有時圓,有時缺,有時消失不見。帶著這些疑問,他回去問祖父祖昌。當祖昌看到祖衝之能夠用腦思考天文知識時,他終於知道祖衝之的興趣與智慧在哪裏了。於是,接下來的日子,他不僅積極給祖衝之解決疑難問題,還有意識地啟發祖衝之思考。隨著時間的推移,祖衝之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難,以至於連祖昌都回答不上來了。這個時候,祖昌並沒有不知強作知,而是讓祖衝之看前人的天文曆法著作,並和孫子一起研究漢朝天文學家張衡寫的《靈憲》。對於讀書,祖昌知道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道理,所以,他對祖衝之的教育並沒有停留在書本的層麵上。為了讓祖衝之知道最新的天文學知識,他曾帶祖衝之走訪了當時的天文學家何承天。在祖父的教導與支持下,祖衝之把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天文曆法上,後來,終於成為了我國著名的天文學家。

為了使孩子能盡快適應快速發展的當代社會的需要,部分父母開始變得急躁起來,他們讓孩子學這個,學那個,生怕孩子遜色於同齡孩子,生怕孩子無法立足於社會。可是,他們的急躁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其內心的茫然。孩子需要怎樣的人生道路,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方式,他們常常並非了然於胸。事實證明,這種茫然和急躁狀態下實施的家庭教育,其結果常常是使孩子的成長陷於停頓甚至誤入歧途。父母們恐怕應該向千年以前的祖衝之的祖父學習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