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傑明·富蘭克林是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社會活動家。他的主要成就是在電學史上第一個正確闡述電的性質,並發明了避雷針。
因為家境貧窮,富蘭克林11歲時就輟學了。但他熱愛讀書的熱情一點兒也沒有減少,父親書架上的那幾本書,他不知翻過多少遍了。看到兒子如此愛讀書,父親把他送到一家印刷所當印刷工,因為那裏經常裝訂各種各樣的書籍。每到夜深人靜,他就不顧一天的勞累,躲在閣樓裏,興致勃勃地閱讀剛剛裝訂出來的新書。有時候,為了讀完一本好書,他要通宵達旦地讀,因為次日一早就得歸還印刷所。有時,印刷所的書籍不能滿足他的閱讀需要,他又去附近的書店,懇求店員在晚上借書給他閱讀,第二天一早再還給書店。
就這樣,富蘭克林讀的書越來越多,知識越來越豐富。13歲時,他寫了兩首敘事詩。其中一首描寫了一個船長和兩個女兒在海上遇難的悲劇故事;另一首敘述了一個綽號叫黑胡子的海盜故事。兩首詩本來是他的習作,但他的哥哥看後覺得不錯,建議印出來出售。沒想到,出版後銷售一空,引起了轟動。富蘭克林非常高興,心中產生了當一名詩人的念頭。
這時,隻有父親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認為,這樣的虛名,對兒子的成長不利,按著他的想法發展下去,說不定會毀了他的一生。因為在當時,詩人是一個貧寒的職業,10個詩人就有9個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更何況,同散文相比,詩歌沒有多大用途。於是,他把兒子叫到身邊,首先指出詩歌裏的錯別字和語法錯誤,告訴兒子:“你還這麼年輕,是打基礎的時候。人需要紮紮實實地學習,而不是圖一時的浮名和虛榮。”接著,又語重心長地告訴兒子:“同寫散文比,寫詩的前途並不是很好。與其把精力花在詩歌上,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地寫文章。這樣,將來才不至於因為寫詩而過著貧寒的生活。”
父親的話,像一盆涼水澆在富蘭克林頭上。待他冷靜下來一想,認為父親的批評雖然嚴厲,但每一句都是忠告。他虛心地接受了父親的教導,把寫詩的心收斂了一下,開始認真地寫起了文章。他選了一部名著,熟讀一部分,然後把要點寫在紙上,再讀、再寫第二部分……過了一段時間,當他對第一部分的內容記憶模糊時,就參照自己寫的要點,盡量還原第一部分內容。有時,他把一篇文章改寫成詩歌,過了一些時間,又把它還原成散文。這樣反複練習,他不僅掌握了大量詞彙,還豐富了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
原則上,對於孩子的興趣愛好,家長應不壓製、不強求。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求知欲。但是,家長也不能袖手旁觀,對孩子的一些不利於全麵發展的“偏科”現象,也應及時糾正,幫助孩子分析利弊得失,引導孩子有一個正確的選擇。因為孩子畢竟是孩子,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全麵,經驗也不多。如果這時家長不管不問,就是不負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