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4.不強求孩子當替身(1 / 1)

海森伯是聯邦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1932年,他因創立了量子力學中矩陣力學,1927年提出不確定關係,為現代微觀世界理論——量子力學的建立鋪下了第一塊奠基石,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海森伯的父親是一位曆史教授,在曆史研究上頗有收獲。正因為對曆史的偏愛,他希望兒子小海森伯長大以後也走自己的路,做一個出色的曆史學家。

然而,小海森伯最感興趣的卻是自然科學。這也難怪,因為孩子來到世間,總是最先對自然現象產生好奇。他向父親提出各種各樣的關於自然現象的問題,讓父親回答。起初,老海森伯還回答得上來,隨著問題越來越多,他被難住了。老海森伯想:讓你問吧,等你問煩了,就不想再問了;到那時,我再給你上曆史課。

誰知,小海森伯從父親那裏得不到答案,就跑去問舅舅。他的舅舅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對於外甥的天真而好奇的提問,舅舅總能深入淺出地給予回答,使他每次都是滿載而歸。舅舅的指導,使小海森伯對科學的興趣更濃了,甚至一發而不可收。

讓父親最終改變自己想法的,是小海森伯10歲那年。一天,學校早放學了,別的孩子都回家多時,而小海森伯卻一直沒見蹤影。直到天黑了,焦急的父親才在學校的實驗室裏找到了他。這時,兒子仍在專心致誌地觀察物理實驗現象,把回家吃飯的事早已拋之腦後。這件事使老海森伯受到很大的震動。他發現,兒子是一塊攻讀理科的料子。於是,他放棄了要求兒子學曆史的念頭,全力支持兒子讀理科。

為了讓兒子學好理科,老海森伯努力為他創造學習理科的條件:為他購買物理實驗器材,選購相關的理科學習資料,尋找可以請教的老師;並在家裏專門開辟出一間實驗室。在吃飯或休息的時候,老海林伯還在精神上鼓勵兒子,講科學實驗貴在耐心的道理。

小海森伯對父親的理解和支持感到非常高興,學習的勁頭更高漲了。他的學習成績非常優異,每個學期考試成績都名列前茅,中學一畢業就順利地考入了名牌大學——慕尼黑大學。讀大學的海森伯,經常去聽權威學者的學術報告。一次,他聆聽物理學權威玻恩教授的報告,結束時,海森伯走上前去,遞給玻恩教授一張紙條,並誠懇地表示:“這是我為先生研究的原理提供的一點兒心得。”玻恩教授接過紙條,連看也沒有看就塞進自己的口袋裏。他根本就沒有想到這個毛孩子會提出什麼高深的見解。不久,當他無意中翻出海森伯的紙條時,竟大吃了一驚。因為海森伯提出的見解正是自己研究不深入,從而疏忽了的原理。

23歲時,海森伯獲得博士學位。玻恩教授知道這個消息後,主動邀請他來做自己的助教,不到3個月,又提拔他為講師。在玻恩教授的提攜下,海森伯迅速成長為一個著名的科學家。

子女不是父母的影子,沒有必要強求他們跟自己一樣,一言一行、專業選擇都學自己。最重要的是要發現孩子的興趣和愛好,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意願作選擇。當然,自主選擇不是盲目選擇。在孩子作出重大決定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收集資料,了解和熟悉相關情況,這有助於孩子進行科學選擇。在把選擇權交給孩子時,還要教育孩子如果是選擇錯了,就要自己承擔後果。這樣對於孩子來說,即使他選擇錯了,也是一次教訓,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