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衝刷著河岸,同時把衝下的碎塊帶到河床的別處去。水衝擊石塊順著河底翻滾著,這種石塊常常相當大——這個能力會使許多人感到驚奇。驚奇的是,水怎麼能夠把石塊帶走。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河流都能夠做到這樣。平原上流得很慢的河流就隻能帶走一些細小的沙粒。可是,隻要水流的速度稍為增加,就可以大大提高水流帶走石塊的能力。如果河水的速度增加一倍,它就不但能夠帶走沙粒,還能夠帶走巨大的卵石。而山澗急流的速度又大一倍,就能把一千克或更重的圓石帶走。這個現象怎樣解釋呢?

我們這裏遇到的是有關一個力學定律的有趣的現象,這個定律在流體力學裏名叫“艾裏定律”。它證明,水流速度增加到n倍,水流能夠帶走的物體的重量可以增加到n倍。

讓我們來說明,為什麼這裏會有自然界裏少見的這種六次方的比例。

為了說明方便,假設河底有一塊邊長是a的立方體石塊。石塊的側麵S上受到力F——水流壓力——的作用。這個力要把石塊以底邊AB做軸翻轉過去。它同時受到力P——石塊在水裏的重量——的相反的作用,這個力阻礙石塊繞AB軸翻轉。根據力學定律,要使石塊保持平衡,兩個力F和P對AB軸的“力矩”應該相等。所謂力對軸的力矩,是指這個力跟這個力和軸間的距離的相乘積。對力F來說,它的力矩是Fb,對力P來說,它的力矩是Pc。但是b=c=a/2。因此,石塊隻能在F×a/2≤P×a/2也就是F≤P的時候才能保持靜止不動。接下去我們應用公式Ft=mv,式中t表示力的作用時間,m表示在t秒鍾裏對石塊作用的水的質量,v表示水流的速度。

流體動力學證明,水流壓向跟水流方向垂直的平板上的總壓力,跟平板麵積成正比,跟水流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艾裏定律”就是這樣的。我們把這個定律用立方體石塊做例證出來了,但是也不難證明對於任何形狀的物體都是適用的。我們的證明是近似的,目的隻是用來說明問題。現代的流體動力學能夠做出比較精確的論證。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定律,我們假設有3條河;第二條河的水流速度是第一條的2倍,第三條又是第二條的2倍。換句話說,3條河的水流速度成1:2:4的比。根據艾裏定律,這三條河水能夠帶走的石塊,重量的比應該是1:2^6:4^6=1:64:4096。因此,假如平靜的河流隻能夠帶走1/4克重的沙粒,那麼水流速度2倍的河流就能夠衝走16克重的小石子,而水流速度再是2倍的山澗就已經能夠把成千克重的大石塊翻動了。

知識點

河床

穀底部分河水經常流動的地方稱為河床。河床由於受側向侵蝕作用而彎曲,經常改變河道位置,所以河床底部衝積物複雜多變,一般來說山區河流河床底部大多為堅硬岩石或大顆粒岩石、卵石以及由於側麵侵蝕帶來的大量的細小顆粒。平原區河流的河床一般是由河流自身堆積的細顆粒物質組成,黃河就是一個例子。

河床按形態可分為順直河床、彎曲河床、汊河型河床、遊蕩型河床。其中汊河型河床河身有寬窄變化,窄處為單一河槽,寬段河槽中發育沙洲、心灘,水流被洲、灘分成兩支或多支。汊河與沙洲的發展與消亡不斷更替,洲岸時分時合。隨主流線移動和衝刷,常伴生規模不等的岸崩,會危及河堤安全和造成重大災害。

延伸閱讀

夜半鍾聲到客船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這是唐朝詩人張繼寫的《楓橋夜泊》。讀這首詩,我們可以想象,那悠揚的夜半鍾聲,可以隔河傳到彼岸。夜間聲音為什麼會傳得遠呢?首先,聲音是聲源振動擾動了空氣,擾動以波的形式往外傳。如果空氣中各點的聲音是相同的,由這個點傳出的聲波的波前是一個球麵。如果聲音在大氣中不同高度傳播速度不同,這時波前就不再保持球麵,而發生畸變,產生折射現象。白天同夜間,聲音傳播遠近不同,就是由這個折射現象產生的。白天,由於地麵接受太陽輻射溫度高,地麵聲音大於高空。這時聲音傳播路徑折向高空。在夜間,靠近地麵空氣溫度比上空相對高,結果高空聲速大於地麵,聲音折向地麵,這就是夜間聲音傳播相對遠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