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漫談激光束能武器(2 / 3)

美國在低能戰術激光武器研究方麵已有數十年的曆史。在20世紀70年代,曾提出近程戰鬥激光武器計劃,目前之所以未見諸實際裝備部隊的報道,據認為亦是出於政治考慮,而不是技術問題。

高級光學幹擾吊艙,該係統由美國陸軍和海軍聯合研製。吊艙擬裝在轟炸機等飛機上,以提高自衛能力。吊艙內有一個裝在萬向支架上的平台,其上固定有一台炮火閃光探測器和兩台激光器。一旦探測器捕捉到地麵高炮炮口的閃光,便立即發出警報並指示方向。與此同時,一台激光器測距,另一台倍頻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器,則向高炮炮手發射對人眼有很強的致盲作用的0.53微米波長的藍色激光強脈衝,使射手或瞄準儀器致盲。

這種激光武器也可以用於致盲尾隨敵機上的駕駛員,以獲取有利戰機。

“致眩器”激光武器。“致眩器”是由美國聯合信號軍用激光產品公司應陸軍步兵中心倡議,根據一項36萬美元的合同研製的,其用途是造成敵方人員暫時失明或目眩,並可破壞敵方坦克裝甲車輛上的光電傳感器,如夜視儀、攝像機等,以保護地麵步兵,使之不受敵方光電係統的探測。這種便攜式輕型激光武器的大小和衝鋒槍差不多,放在肩上發射。它有可折疊的手把和可伸縮的瞄準具,僅重9千克,每台成本約5萬美元。用在“致眩器”上的固體紫翠寶石激光器發射的激光的波長可在700~850毫微米間連續可調。該公司研製的紫翠寶石棒中,有一種棒的尺寸僅為66.3×76毫米,釋放的能量為每脈衝3.5焦耳,重複頻率為每秒鍾20次,總功率為70瓦。為了提高功效,激光器采用了石英聲光開關調“Q”技術,當“Q”開關啟動的33納秒內,每個脈衝的能量約為100毫焦,峰值功率竟高達18兆瓦。

“桂冠王子”激光武器。該武器係統由美空軍組織研製,擬用作機載光電對抗設備,輸出功率很大,作用距離也很遠,1958年演示樣機,1989年進行工程研製,90年代供使用。

紅外對抗計劃。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正領導一項隸屬國防部的平衡技術倡議——紅外對抗計劃,其戰術任務主要是破壞入侵導彈的紅外尋的器,並計劃於1993年在固定翼飛機上進行演示。

據統計,自1975年以來的敵對行動中,大約有95%以上的飛機是被紅外製導的導彈擊中的,而目前服役的這種導彈就有10萬枚以上,由此可見此項計劃的重要意義。

該係統包括:威脅警戒分係統,小型實時圖像處理機,瞄準/跟蹤分係統,輕型固體激光器。紅外對抗計劃的起點比較高,綜合性能比較強,但是否能成為稱霸空中的紅外尋的導彈的克星,隻有等實踐後才知分曉。

四、激光防空武器

激光防空武器被認為是激光束能武器水平的典型代表,因為它要求激光器的功率大,與之相適應的光學係統、電子係統、控製係統要求精密準確,反應敏捷。加之投資巨大,所以令人矚目。盡管防空激光武器係統研製費用高,技術難度大,但就其費效比來說還是較高的,激光防空武器一旦投入使用,就隻消耗燃料(電能、化學能等),不像防空導彈那樣消耗硬件。一枚“愛國者”防空導彈價值高達30~50萬美元,一枚“毒刺”防空導彈為2萬美元,而氟化氖化學激光防空武器每發射一次僅1~2千美元,這與一發炮彈的價格差不多。如果采用技術更為成熟的二氧化碳激光器,每發射一次的費用可降至幾百美元。如果與其所打擊的目標來比較,那就更可觀了。一架戰鬥機價值3000~5000萬美元,一架轟炸機價值8000萬美元,而一些尖端飛機如空中預警飛機、隱型轟炸機等,價值均在億美元以上。蘇軍入侵阿富汗期間,美國曾用“毒刺”導彈供應阿富汗遊擊隊,條件是每擊落一架蘇聯飛機,可以再免費贈送兩枚導彈。所以從整體上來講,無論與攻擊的目標相比,還是與使用的導彈相比,激光武器都是很合算的。

從試驗情況來看,美國、蘇聯和聯邦德國在上述領域內的研究水平都比較高。

美國陸軍於1976年,在亞拉巴馬州的雷德斯兵工廠使用LTVP-7型坦克載的100千瓦的激光防空炮,數秒鍾內即擊落兩架有翼靶機和直升靶機。1977年夏,官方宣布,美國使用波長為3.8微米的高功率氟化氘高能量激光器,首次摧毀一個飛行中的導彈目標;1952年秋,用強激光又成功地摧毀了“陶”式地對地中程導彈。美國陸軍目前正在實行一項化學激光武器計劃,擬采用1.4兆瓦的氟化氘化學激光器,用於保護重要設施,初期將使用10萬瓦的激光器件進行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