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次聲疑是海難“元凶”(1 / 2)

1932年冬天,蘇聯的“塔伊梅爾號”探險船在北冰洋上航行時,船上的一位研究海上風暴能夠產生次聲的科學家正待釋放一隻探空氣象氣球,無意間他的臉貼到氣球壁上,頓時耳朵感到一陣疼痛,他立即甩開了手中的氣球。湊巧,就在這天夜裏,海麵上發生了強烈的風暴。

這件事引起了正在船上的舒賴伊金院士的注意。以後他就留心觀察,發現每當海上風暴到來之前,氣球裏就會傳出一種低頻率的振動,使人的耳膜產生壓迫的感覺,風暴越近,這種感覺也就愈明顯。後來經過研究證實,氣球傳出的是一種頻率小於16赫的聽不見的聲音——次聲。

那麼,這種次聲是從哪兒來的?它同海上風暴又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這種次聲是從海上遠處的風暴中心傳過來的。當遠處發生風暴時,強大的氣流同海浪摩擦,就會有次聲產生出來。由於次聲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跟可聽聲一樣為每秒鍾340米,而風暴中心的移動速度還不到每秒鍾30米,因此,次聲就成了海上風暴的先行兵,早早把風暴到來的信息傳到了遠方。當人們接收到這種次聲後,就預示著風暴將要來臨了。“塔伊梅爾號”船上的科學家,是無意中通過氣球內的氣體同次聲共振而接收到海上次聲的。沒想到這一偶然發現,竟成了今天海上作業人員探測次聲、預報風暴的一種最簡便的方法。

現在,人們已經利用這個道理,製成了自動記錄、預測海上風暴的儀器。

某些水生動物對次聲波也很敏感。每當海灘上的小蝦跳到離海較遠的地方去,魚和水母急忙離開海麵,紛紛潛入深深的海底時,有經驗的漁民就會知道海上風暴即將來臨,迅速地收起魚網,返回漁港。

有意思的是,近來不少科學家認為,多年來令人困惑不解的“鯨集體自殺”事件,很可能與海上風暴產生的這種次聲有關。據記載,自1913年至今,世界上已知有1萬多頭鯨擱淺自殺,其中不少還是集體自殺的。如1980年6月30日,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北部特裏切裏海灘,一次就有58頭巨頭鯨集體自殺,其場麵十分悲壯。鯨為什麼會集體自殺,目前科學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物理學家對此作出的解釋是:鯨和海豚一樣,是靠聲呐導航係統在水中生活和運動的。當海上風暴產生的強大的次聲作用到鯨上後,將破壞鯨的聲呐係統,致使鯨迷失方向,擱淺海灘,這時它就會向同伴發出呼救信號。由於億萬年種群生活使鯨魚養成了保護同類的本能,一頭鯨遇難,其他的鯨就會前去救援,而且隻要有一個同伴沒有脫險,其他的鯨就不忍離去,這就導致了整個種群集體遇難的悲劇。這種說法是否成立,還有待於今後進一步的科學論證。

另外,最近還有人把神秘莫測的百慕大三角區發生的悲劇,也歸咎於海上風暴產生的次聲。“百慕大三角區”是指大西洋西部的一片三角形海域,自1872年以來,已經有幾百艘船隻、幾十架飛機和1000多人在此海域莫名其妙地失蹤遇難,因此世人稱它為“魔鬼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