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次聲疑是海難“元凶”(2 / 2)

是誰導演了“魔鬼三角”的悲劇,當然現在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其中最新提出的“次聲說”認為,百慕大三角區是天氣變化極其劇烈的海域,赤道上的熱空氣與北極的冷空氣在這裏相遇,常會掀起巨大的海上風暴。猛烈的海暴不僅造成電磁暴,完全破壞無線電通訊,而且會產生強大的次聲。這種次聲足以折斷艦檣,摧毀艦體,使整個艦船被隨之而來的狂風惡浪吞噬海底。而進入風暴中心的飛機,則被卷入到所謂“氣坑”或“氣穴”之中,由於機體陡然上升或下降數百米,以致造成機毀人亡。此外,百慕大地理環境極其複雜,這裏有異常活躍的地震帶,有地勢險惡的大西洋海溝,又有經常爆發的海底火山,這些也都是強大的次聲源。它們產生的次聲,也都可能是造成艦艇、飛機失事的重要原因。

總之,海上風暴產生的次聲,同海上種種奇異現象有著密切的聯係。因此,深入研究這種次聲產生的機製和它所起的作用,將有助於人們揭開海洋中許多未知的秘密。

知識點

百慕大三角

百慕大三角區(又稱魔鬼三角或喪命地獄,有時又稱百慕大三角洲),位於北大西洋的馬尾藻海,是由英屬百慕大群島、美屬波多黎各及美國佛羅裏達州南端所形成的三角區海域,麵積約390萬平方千米(150萬平方英裏)。

“百慕大魔鬼三角區”名稱的由來,是1945年12月5日美國第19飛行隊在訓練時突然集體失蹤,當時預定的飛行計劃是一個三角形,於是人們後來把美國東南沿海的大西洋上,北起百慕大,延伸到佛羅裏達州南部的邁阿密,然後通過巴哈馬群島,穿過波多黎各,到西經40°線附近的聖胡安,再折回百慕大,形成的一個三角地區,稱為百慕大三角區或“魔鬼三角”。這兒有世界著名的墨西哥暖流以每晝夜120~190千米流過,且多旋渦、台風和龍卷風。不僅如此,這兒海深達4000~5000米,有波多黎各海溝,深7000米以上,最深達9218米。

延伸閱讀

次聲的影區與聚焦區

大氣溫度密度和風速隨高度具有不均勻分布的特性,使得次聲在大氣中傳播時出現影區、聚焦和波導等現象。當高度增加時,氣溫逐漸降低,在20千米左右出現一個極小值;之後,又開始隨高度的增加,氣溫上升,在50千米左右氣溫再次降低,在80千米左右形成第二個極小值;然後又升高。大氣次聲波導現象與這種溫度分布有密切關係,聲波主要沿著溫度極小值所形成的通道(稱為聲道)傳播,通常將20千米高度極小值附近的大氣層稱為大氣下聲道,高度80千米附近的大氣層稱為大氣上聲道。次聲波在大氣中傳播時,可以同時受到兩個聲道作用的影響。在距離聲源100~200千米處,次聲信號很弱,通常將這樣的區域稱為影區。在某種大氣溫度分布條件下,經過聲道傳輸次聲波聚集在某一區域,這一區域稱之為聚焦區。